缩略图

《非遗舞蹈融入高等职业院校幼儿舞蹈课程教学、实践、创编与研究》

作者

谷佳鑫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作者简介:谷佳鑫(1993 —)男(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剧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舞蹈教育学研究方向。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校级项目名称:《非遗舞蹈从化水族舞融入高等职业院校幼儿舞蹈课程实践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非遗舞蹈)在高等职业院校幼儿舞蹈课程中的融入。通过分析非遗舞蹈的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以及幼儿舞蹈教学目标,阐述了非遗舞蹈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从教学、实践、创编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并对其中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为高等职业院校幼儿舞蹈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幼儿舞蹈教育的质量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高等职业院校;幼儿舞蹈;教学;实践;创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高等职业院校幼儿舞蹈课程具有深远的教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本文从非遗舞蹈的教育价值出发,系统探讨其在高等职业院校幼儿舞蹈课程中的教学策略、实践路径与创编方法,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非遗舞蹈融入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兼具舞蹈技能与文化传承意识的学前教育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非遗舞蹈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呈现。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工作的日益重视,非遗舞蹈教育逐渐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2025年首都师范大学启动的"儿童舞蹈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明确指出,当前急需提升舞蹈教师的创作能力与文化素养,特别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将非遗舞蹈融入幼儿教育课程体系的责任与使命。

非遗舞蹈融入幼儿舞蹈课程具有多重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在通过舞蹈这一直观艺术形式,让幼儿早期接触并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审美教育价值,表现为非遗舞蹈独特的韵律美、动作美和服饰美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身心发展价值,则反映在舞蹈动作对幼儿身体协调性、节奏感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习非遗舞蹈不仅能够丰富其艺术素养,更能培养其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为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非遗舞蹈融入高职幼儿舞蹈课程的教学策略

当前,尽管部分幼儿园已尝试将非遗舞蹈纳入艺术课程,如某幼儿园利用当地丰富非遗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但整体上仍存在教学内容零散、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摇篮,亟需构建系统化的非遗舞蹈教学体系,以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本研究将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实践路径和创编方法四个维度,深入探讨非遗舞蹈融入高职院校幼儿舞蹈课程的可行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需突破传统示范-模仿的单一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游戏化教学是有效手段之一,可将非遗舞蹈动作融入游戏情境,如通过角色扮演让高职学生体验舞蹈背后的民族故事和文化内涵。情境教学法同样重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非遗舞蹈的原始生态、服饰道具和音乐特点,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项目式学习则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设计“非遗舞蹈文化周”项目,要求学生从调研、编排到教学实施全程参与。东营职业学院在《舞蹈基础》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证明此类创新方法的有效性。

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层次递进”原则,将非遗舞蹈内容有机融入高职幼儿舞蹈课程整体框架。基础阶段可设置“非遗舞蹈文化概论”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中级阶段开设“非遗舞蹈技能实训”,重点培养肢体表现力;高级阶段则侧重“非遗舞蹈创编与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转化水平。课程评价应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既关注技能掌握程度,也考察文化理解深度和教学应用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优质教学的关键保障。当前,具有非遗舞蹈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占比不足10%,严重制约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通过“内培外引”策略提升师资水平: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非遗舞蹈专项培训,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儿童舞蹈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另一方面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建立“校-地-传承人”三方合作机制。

三、非遗舞蹈教学实践路径的探索与创新

非遗舞蹈在高职院校幼儿舞蹈课程中的实践应用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实施路径,实现从课堂到舞台、从校园到社会的全方位渗透。校内实践是基础环节,可通过工作坊形式开展深度体验式学习。工作坊内容设计应遵循“认知-体验-创造”的递进逻辑:首先通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非遗舞蹈的文化背景;然后由专业教师或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进行动作分解练习;最后鼓励学生基于所学元素进行简单创编。首都师范大学舞蹈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心主任武巍峰提出的“创意舞蹈”、“游戏舞蹈”、“道具舞蹈”等实践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艺术节与展演活动是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学生自信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非遗舞蹈文化周”或“民族艺术节’,设置舞蹈比赛、服饰展示、文化讲座等环节,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应设计幼儿园实习环节,让学生将所学非遗舞蹈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以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非遗魅力,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校地合作是拓展实践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与地方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民族村落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组织优秀学生点对点支援乡村幼儿教育事业,实现了非遗舞蹈从高校到基层幼儿园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