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张传来

山东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266590

一、研究意义

伴随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课正遭遇从传统“技能传授”过渡到“素养培育”的转型挑战,多数高校体育课依旧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欠佳、个体差异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教师过度借助示范讲解,造成学生认知资源分配失调,容易出现“信息过载”现象;线上线下教学彼此分离,数字化资源未能成功转化为学习效能,难以契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认知负荷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中的关键分支,其重点在于对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关联负荷进行调控,对学习资源设计及教学过程安排做出优化,该理论在语言学习、职业教育等领域应用成效已十分突出,但就体育教学而言,尤其针对融合式教学模式所做的系统性研究是空白,诸如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多学科知识聚合、技能与健康素养融合。“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高校体育设置了更高要求,怎样依靠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提升学生体育的核心素养水平,成为亟待应对的现实性难题,开展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可丰富认知负荷理论的应用场景,为体育教学心理学增添新的研究视角。按照认知负荷理论设计出来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线上资源跟线下实践的精准对接,减少无效认知的无谓消耗,带动学生技能掌握效率以及学习积极性提高,为高校体育课数字化过渡提供可复用的实践典范,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评价革新,为“体教融合”政策落地给出详细路径,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添砖加瓦。

二、研究内容

1 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的认知负荷现状诊断

明确 “认知负荷理论” 在体育教学中的特定内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诊断当下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的认知负荷现状。

2.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现状和问题,总结经验教学,构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和策略。

3.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验证与优化

选取高校同年级同专业不同班体育课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 1 学期的干预实验,通对比验证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善与优化。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围绕认知负荷理论、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等关键性的研究要素,通过学校资料室、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数据库等形式,进行相关政策文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搜集,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研讨,形成课题的研究框架和基石。

(二)问卷调查法

课题研究人员参考相关文献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调查目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之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师进一步实施教学提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三)访谈法

设计针对性访谈提纲,针对高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采用面对面访谈与线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访谈对象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对访谈内容进行转录与编码,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提炼关键信息,深入了解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现状,为研究提供多元视角的信息支持。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经验,结合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具体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通过与研究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经验进行验证对照,形成具体的评价与判断,进而丰富完善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

四、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

1. 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

2. 系统搜集国内外关于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献,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理论基础。

3.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问卷、访谈提纲和数据收集方式,确保调查工具符合实际需求,完成前期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

1. 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收集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现状方面的数据,重点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模式构建的情况。

2. 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和途径。

3. 对收集的实践数据进行整理与初步分析,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明确可行的改进方向。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

1. 撰写研究报告,系统整理实践成果,准备相关结题材料,确保研究成果完整呈现。

2. 组织课题成果展示,召开专题研讨会和讲座,通过线上平台和会议形式推广研究成果,扩大研究的实际应用范围和影响力。

五、主要成果

(一)理论成果

本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策略和模式,作为研究的理论成果,具体如下:

1. 课前阶段:降低内在负荷,激活先验知识

先采用微课视频开展预学习,把复杂动作分化成 3 - 5 分钟的微课视频,配上慢动作再现、关键点标识,扶持学生预先掌握动作结构,处于篮球“三步上篮”教学期间,视频采用红色箭头对脚步移动轨迹进行标注,减轻空间感知面临的难度。采用 VR 技术模拟运动画面,准许学生在虚拟环境当中尝试动作,削减真实操作中存在的试错成本,以此降低学生的内在负荷,启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2. 课中阶段:控制外在负荷,提升相关负荷

体育教师可以进行任务分层设计,即根据学生技能水平设置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和挑战任务,通过差异化任务降低个体认知压力。随后,教师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策略,将技能水平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通过同伴互助减少教师指导的认知负荷。例如,在排球垫球教学中,高水平学生担任“小老师”,指导初学者调整击球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即时反馈,比如利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运动数据如心率、动作幅度,通过APP推送个性化建议,从而做到控制外在负荷,提升相关的运动负荷。

3. 课后阶段:巩固图式构建,促进迁移应用

在课后这个阶段,体育老师有权利要求学生绘制动作技能思维导图,把分解动作跟整体流程关联起来,强化图式记忆水平。在实施太极拳教学之际,学生需把“云手”动作分解成“转腰—沉胯—移重心”三个子技能,同时标记各技能彼此间的衔接要点,教师还可设计体育、健康以及心理等学科的融合项目,好似“运动与压力管理”课题这般,引导学生借助体育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加大相关认知负荷。

(二)实践成果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学术论文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教育案例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教育反思

此文系:山东科技大学“ 群星项目” 课题《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体育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QX 2023M60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