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澜沧民族饮食文化的幼儿食育活动设计
罗美仙
普洱市澜沧县幼儿园
一、活动背景
古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幼儿园中组织食育教育,不仅让幼儿在幼儿园就能通过直接经验感受食物、感悟生活和自然,还能引导幼儿深入认识祖国的饮食文化,对提升幼儿的思想认知与文化传承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活动研究背景,幼儿园可以组织适当的民族饮食文化活动,让幼儿能够在良好的民族饮食文化氛围之中感知中华饮食文化,且促使幼儿萌发出良好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下面活动结合澜沧民族饮食文化有关内容,探讨幼儿食育活动的设计方式,以
二、活动目标
1.以丰富的澜沧民族饮食文化让幼儿了解各种五谷杂粮,明白食物的制作过程以及营养价值。
2.通过引入澜沧民族饮食文化让幼儿关注饮食健康,加强幼儿对食物、自然和文化的认知,使得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开展关于澜沧民族饮食文化的教育活动,使得幼儿主动关注民族饮食文化,让幼儿从食物本身上升到对饮食文化、地域特色、餐桌礼仪的学习,帮助幼儿获得关于“食”的知识和能力。
三、活动过程
1.挖掘澜沧民族饮食文化的素材
民以食为天,人类一切活动都与“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教师应抓住幼儿食育机会,渗透传统民族饮食文化内容,丰富食育活动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以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启发与指导。鉴于此,在幼儿园食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挖掘民族食物的内涵,并适当结合礼仪、节气、传统文化、当地民族美食等开展食育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绘本或传统故事让幼儿知道一些当地民族食物的文化寓意,以激发出幼儿的学习与探讨欲望。
以云南拉祜族的有关美食内容为例,云南拉祜族主要集中在澜沧江两岸的思茅、临沧两个地区,拉祜语称虎为“拉”,称在火边把肉烤香为“祜”,因而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族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生产,辅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以大米为主食,次为玉米、荞子,蔬菜及野菜种类繁多。其中,富有民族风味的主食有鸡肉稀饭和苞谷饭,鸡肉稀饭称上品,专用于待贵客和传统节日。基于有关的历史发展背景内容,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又或者结合一些直观的绘本学习资料,与幼儿了解澜沧民族饮食文化,并从饮食文化之中体会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及精神内涵。
2.组织有趣的民族饮食文化观察与讨论活动
首先,教师逐一出示卡片,引导幼儿说出卡片食物的名称。
其次,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观察卡片上食物,觉得是水果?是蔬菜?还是肉呢?
最后,将澜沧当地特色美食图鉴展示在艺术区,让孩子们讨论日常经常吃的食物和发生的趣事。
基于以上的食育思路,教师可从澜沧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角度,分别引出相关的食物图片,且与幼儿一同分类食物,并且在特定的艺术展示区域内,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民族饮食文化,让幼儿有目的、有方向展开民族饮食文化的互动与探讨。
3.从进餐礼仪以及食物搭配角度组织食育活动
食育活动开展不仅是让孩子获得有关“食”的知识,更是要让孩子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因而教师可从自主进餐、学会礼让、有序排队、精准拿放、食物搭配等方面,让幼儿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使得幼儿能够掌握良好的用餐礼仪,让吃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澜沧地区的民族饮食礼仪丰富多彩,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以澜沧佤族为例,当地人经常用酒、鸡肉、烂饭招待客人,且在主人敬酒时,先以中指沾酒一滴弹在地上,以敬祖先;客人要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去接酒筒。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些民族饮食文化,组织有趣的食育互动交流活动,让幼儿讲一讲自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与认知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幼儿的学习认知能力,使得幼儿可以从食育课堂之中了解民族饮食文化[1]。
4.组织有趣的澜沧民族饮食文化实践活动
教师可借助有趣的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幼儿从实践之中掌握更多有趣的民族饮食文化知识内容。即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活动,让幼儿自主地分成3组,以食物制作为主要任务,选择教师提供的食材,并按照教师提供的食物制作过程有序展开实操活动。
举例说明,引导幼儿参与制作手抓饭、水果花样拼盘、生菜凉拌,模拟大人舂耙耙、捏粑粑等,将澜沧民族饮食文化融入进幼儿园的食育活动之中,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尽兴、并吃得开心。在实操环节中,幼儿可以自主合作、自主实操,以加强幼儿对澜沧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增进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家乡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有趣的食物制作展示环节,引导幼儿展示各自的作品,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以构建起一个和谐的饮食文化互动环境。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活动的氛围,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民族服饰,与幼儿一起穿着民族服饰进行食物的制作,从而增强活动的氛围感。
5.澜沧民族饮食文化活动的总结与评价
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与成果,教师可以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分享时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展开学习成果的分享,使得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以及发表的意见,给予幼儿适当的教学指导意见以及评价。举例说明,针对幼儿的实操活动环节,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上,给予幼儿适当的评价意见,以引导幼儿能够有效利用好意见来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2]。即在实操中,有些幼儿行动上不够灵活,或者对食材辨认不到位,导致制作出来的食物味道不好等。教师可以手把手与幼儿完成食物的制作,给予他们及时地教学关怀,让幼儿能够受到一定的情感激励。
四、活动总结
通过组织有趣的澜沧民族饮食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认知能力,并促使幼儿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鉴于此,结合民以食为天的食育话题,渗透澜沧民族饮食文化精神内容,向幼儿介绍多元化的民族饮食文化内容,使得幼儿能够被有趣的饮食文化所吸引,从而产生良好的探究热情。但是,在活动中,也会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即互动不够深入、活动环节仍有待创新等,因而在今后的幼儿园食育教育中,教师仍需从幼儿的认知视角,从趣味性以及创新性角度,落实好食育活动,以提升幼儿的民族饮食文化认知与探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在幼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策略中开展活动设计[J].科教创新导, 2024,8(3):19-21.
[2]施东升.食育文化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活动设计[J].教育, 2024,9(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