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作者

张波

大安市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变化

1.1 服务群体的分层拓展

随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公众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日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全民性的知识获取热潮。作为信息资源集散地,图书馆通过海量藏书吸引着不同年龄、职业的读者群体,当前服务对象已突破传统学生、研究人员等固定群体,逐步向社区民众、企业员工等多元用户延伸,服务重心从基础借阅服务转向知识导航、文化推广等深层次需求满足,推动服务结构向立体化演进。

1.2 服务形态的创新发展

尽管全民阅读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有图书资源仍存在类型失衡现象,市场过度集中于奇幻文学、动漫绘本等通俗读物,而契合时代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文社科类优质读物相对匮乏,这对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引导提出新挑战。借助数字技术革新,服务模式呈现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移动终端借阅、智能推荐系统、云端文献传递等新型服务逐渐普及,这种转型要求馆员主动运用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捕捉读者偏好,变被动服务为知识定制服务。

1.3 资源载体的融合升级

信息技术推动文献存储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协同管理成为新常态,双轨制管理模式下,读者既可享受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又能通过电子检索快速获取所需文献。例如,古籍数字化工程既保护了珍贵文献,又通过数据库建设实现了远程查阅,复合型存储体系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其智能检索功能更将文献定位精度提升至分钟级,显著优化了读者服务体验。

2 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方法的优化与创新措施

2.1 强化技术赋能,构建开放的智慧管理平台

持续推进技术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建设统一数据中台,整合 ILS系统、电子资源库、用户行为日志等多源数据,通过数据清洗与标准化,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引入低代码开发工具,支持馆员自主搭建预约服务、读者荐购模块等轻量化应用,如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同时,深化智能化工具应用,图书馆内部部署AI 驱动的语义检索引擎,支持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模态资源的跨库检索与知识关联,改善用户体验,开发动态采选决策模型,基于用户借阅数据、学科热点预测、资源使用率等多维指标优化采购策略。加快搭建数字化协同网络,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联盟馆间的数字资源确权与可信流转,减少重复采购成本,构建数字孪生图书馆,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古籍、特藏文献的实体形态,兼顾保护与利用需求。

2.2 开发移动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率日益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在创新与优化图书资料管理方法时,可考虑为读者开发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允许读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检索和阅读图书资料,从而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便捷性。为实现这一服务,图书馆可开发专门的移动应用程序,或开发微信小程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应确保界面设计简洁,检索功能强大,阅读体验流畅,并配备电子书签等常用功能,以提升阅读体验。读者输入图书资料的关键词、作者名或书名等信息便可实现快速检索,并依据个人需求进行在线阅读或资源下载。同时,移动图书馆可融合定位技术与智能推荐,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当读者靠近图书馆并打开移动应用程序时,系统可自动推送该图书馆的最新活动信息或热门书籍;基于读者的阅读历史和个性化设置,移动应用程序还能为读者推荐符合其兴趣的图书资料。此外,移动图书馆服务还可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互动与交流的桥梁。通过为读者提供意见表达平台,鼓励读者分享阅读心得,不仅能够提升读者在移动应用程序中的活跃度,还能有效提升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流通率,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双赢。

2.3 促进图书资源共享,拓宽读者服务的边界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图书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突破服务瓶颈的关键路径,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场馆的空间限制,更能全面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为公众创造多维度的阅读支持。

(1)各文化机构要采用多种实践方式,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的知识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在推进服务创新过程中,图书馆将数字化改造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建立线上资源共享系统,系统性地完成了古籍善本、区域特色文献、科研资料等纸质资源的电子化转换,并依托自主开发的数字阅读平台,接入全国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实现无门槛公益开放,该平台具备智能检索、云端阅读等功能模块。

(2)与多家知名数字出版平台实现资源互通,显著扩充电子文献储备规模。这种转型不仅便利了异地读者,更将传统服务时段拓展为24h 智慧服务模式,在实体服务层面,特别打造流动图书服务专线,基于对特殊群体需求的深度调研,配置多功能文化服务车辆,定期运送精选纸质书刊及电子阅读设备至老年教育机构,为银发群体开展定制化借阅服务和读书交流活动,将文化资源精准输送至社区末端。

2.4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培养复合型馆员队伍

针对现有人才队伍应该重塑能力培养体系,设计分层培训课程,针对数据分析、系统运维等技术骨干与学科情报分析、用户运营等服务馆员制定差异化技能提升计划,推行馆员- 技术企业轮岗制,促进跨界知识融合与实战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实践专项基金,鼓励馆员主导技术应用开发或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将数字化服务绩效纳入考核体系,增加用户满意度、资源使用率等指标的权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发展,亟须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搭建智能检索平台与电子阅读终端,使读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获取多元知识,这种文化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不仅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更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为构建书香社会。

参考文献:

[1] 郝源汇 , 杨芳怀 . 浅析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与提升路径 [J]. 参花 ,2024(10):122-124.

[2] 张鸣雨 .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图书资料管理方法与措施——以河南博物院为例 [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42(08):125-126.

[3] 陶诏灵 . 论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如何加强图书资料管理—评《图书情报档案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油脂 ,2021,46(09):168.

[4] 钱程 . 科研院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人性化服务的研究与探索[J]. 信息与电脑 ( 理论版 ),2022,34(01):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