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研究
马梦菲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3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之间的互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互动机制,旨在揭示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路径。分析了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在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上的契合性,指出两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方式的单一性与学生自主性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互动机制构建策略,包括以价值共鸣为导向的教育内容设计、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创新以及以制度保障为支撑的长效机制建设。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风建设;互动机制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人民也逐渐认识到学校教育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校思想教育、成人成才、服务社会,长期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任务,良好的学风对于学生立身树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如何更有效地互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分析
1. 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学风建设的育人成效的契合
高校思政教育旨在通过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教育,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是思政教育重要的成果之一。
学风建设则主要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通过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风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律性的提高,使其在学术追求中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学风建设的育人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思政教育的目标,使得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引领,也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得到磨炼。
2. 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的共同价值取向
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二者在育人的价值取向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在实际操作中,思政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想信念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学风建设则侧重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培育,强调诚信和勤奋的学术态度。
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角度来看,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理想的思政教育能够提供坚实的价值观基础,而健康的学风环境为学生的知识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能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在社会中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三、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互动的实际问题
1. 思政教育有效性与学风氛围建设的断层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学风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局限性是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和师生互动的不足。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依赖于课堂讲授和集体活动,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这限制了学生思想的深入交流和个性化的价值引导。
同时,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当前高校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过分依赖外部监督来推动学习进程。这种依赖性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动参与度不足,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实际影响力和深度受限。学风的被动形成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影响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机制不足
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参与不足是影响学风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缺乏充分吸引学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学生往往对思政教育持观望态度,这种情况在学生身上反映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不认同或不感兴趣。这种参与度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此外,互动机制的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在思政教育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与学习环境相对隔离的问题。这种隔离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更体现在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使得教育活动难以触及学生的真实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和学风的积极建设。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的构建路径
1. 以价值共鸣为导向的教育内容设计
高校应主动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其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进行需求分析,定期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时性和相关性。例如,可以将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的主要矛盾等宏观议题与学生的职业规划、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对接。此外,学风建设应深入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通过教育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内化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具体措施包括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团队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彼此帮助,从而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强化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 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创新
要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必须创新师生互动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主题讨论课、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在讨论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当前热点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思考问题,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思考的深度。另一方面,课外活动也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通过实际体验来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风建设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以制度保障为支撑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制度保障,是确保其效果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评价机制,将思政教育和学风表现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从而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行为上持续自我提升。例如,可以将学生在团队合作、社会实践中的表现纳入学期评价,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学习思政内容。同时,建立学风激励政策,如设置奖学金、表彰大会等,表彰在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团队。通过这些制度措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还能有效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思政教育的深入人心。
五、结论
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两翼,其协同效应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活跃师生互动以及强化制度保障,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的断层问题,促进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有效融合,进而提升其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实际效能。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代新杰.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学风建设研究[J].大学,2021,(16):30-32.
[2]王艳琴.学风建设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大学,2020,(15):125-126.
[3]杨中建,刘丽华.新时代学风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评《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领导科学,2023,(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