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弹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李树平
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城关第三完全小学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实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正从“知识巩固”向“素养培育”转型。传统作业模式存在“机械重复”“脱离生活”“忽视差异”等弊端,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学习兴趣弱化。新课标明确提出“以生为本”“实践育人”理念,强调作业需承载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情感培养等多重功能。在此背景下,如何设计兼具针对性、趣味性与开放性的数学作业,成为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弹性作业的设计的意义
(一)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视域下的数学作业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突破传统“题海战术”的局限。例如,通过设计“家庭节水方案统计”作业,学生需运用数据收集、图表分析与方案优化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问题解决中。此类任务不仅巩固计算与统计技能,更培养数据意识、应用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理性精神与科学态度,实现从“知识掌握”到“素养提升”的跨越,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尊重个体差异,实现精准赋能
传统作业“一刀切”的模式忽视学生能力差异,而新课标强调分层设计与个性化支持。例如,教师可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基础巩固题—能力提升题—挑战探究题”三阶作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难度层级。同时,为学困生提供“解题步骤图示”“微课视频”等脚手架,为学优生设计“多解法探究”“跨学科融合”任务。这种差异化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体验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与内驱力。
(三)联结生活实际,强化实践育人
新课标倡导“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校园绿化面积测量”作业中,学生需运用几何知识实地测量、计算并绘制平面图,最终提出优化建议。此类实践类作业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任务,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价值,培养观察力、协作力与责任感。同时,城乡结合部学生可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菜市场物价调查”“乡村道路长度估算”等活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弹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情境化设计,激活知识应用场景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结,作业设计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设计“教室墙面贴壁纸”任务:学校需为长10 米、宽8 米、高3 米的教室四面墙贴壁纸,每平方米壁纸价格 50 元,学生需计算总费用。此类作业将几何知识与生活消费结合,要求学生先测量教室尺寸,再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最后结合单价得出预算。通过情境化设计,学生不仅掌握表面积公式,更理解数学在装修预算、材料采购等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可进一步延伸任务,如“如何优化壁纸拼接以减少浪费”,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在实际中的优化策略,培养空间观念与成本意识。
(二)分层化设计,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作业设计需体现层次性,提供基础题、提升题与挑战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基础题可设计为“计算 3/4×2/5′ ”,巩固分数乘法规则;提升题可结合生活场景,如“妈妈做蛋糕需用 3/5 杯糖,若做两份需多少糖?”,引导学生将分数乘法应用于烹饪比例计算;挑战题则可设计为“用分数乘法设计家庭一周购物预算”,要求学生根据家庭成员饮食偏好与商品单价,制定包含多种食材的预算方案。分层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任务,学困生通过基础题建立信心,学优生通过挑战题拓展思维,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三)实践化设计,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标倡导“做中学”,作业设计需融入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可布置“自制量杯”任务:学生需用硬纸板制作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通过注水实验验证“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 倍”这一结论。实验过程中,学生需测量容器底面半径与高度,计算体积,并记录实验数据。此类作业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几何体积关系。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不同形状的容器以优化液体存储”,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四)跨学科设计,促进知识融合创新
数学作业可与其他学科结合,设计综合性任务,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联合科学课开展“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学生需分组统计校园内不同植物的种类与数量,绘制扇形统计图,并结合科学知识分析植物分布与光照、土壤的关系。此外,学生还需撰写调查报告,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特征,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态现象。此类作业将数学统计与科学探究结合,要求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科学问题,培养数据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进一步拓展任务,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校园绿化优化方案”,引导学生将数学建模与生态保护结合,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
结 语 :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落实“素养导向”“实践育人”理念的关键抓手。它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纸笔练习”的局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将数学知识融入真实情境、分层任务、动手实践与跨学科融合中,让学生在“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例如,通过“校园绿化面积测量”任务,学生不仅掌握几何知识,更在实地测量、团队协作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家庭水电费统计”项目,学生将统计与理财结合,增强数据意识与生活责任感。这种“学以致用”的体验,能显著提升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爱娜 . 浅谈小学中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J]. 河南教育( 教师教育 ),2025,(04):60.
[2] 徐伟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