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作者

孟静 张委宁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互动的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价值重构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并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双重使命,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通识类课程之一,其文化育人功能亟需进一步强化(滕萍凤,2023)。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如何摆脱大学英语课程长期以“语言知识灌输”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范式,在教学目标中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已然成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王慧莹、王永超,2025)。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引入仍呈现形式化、碎片化和边缘化等问题(王明娣、翟倩,2022)。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不足、课程设计机制缺失、教学资源系统性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孙安,2023)。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在高校英语课程中构建可操作、可持续、可推广的文化融合路径,已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因此,亟需在价值引领、教学设计与路径构建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探索一条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路径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融合方案。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学实际,从育人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四维协同”的融合路径,旨在打破文化教学的表层化嵌入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系统融入与深度整合,为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范式。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 理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根植于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与教育理念变革的双重背景之中,其理论支撑主要体现在价值维度与路径维度两个方面。

首先,文化自信理论为文化融合提供了价值导向。文化自信作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教育认同的核心基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罗佳,202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语言 + 文化”复合型育人平台,理应承担起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表达能力的重要责任(张录文,2017)。其次,文化育人理念强调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传递与精神引导,主张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建构(查广云,2023)。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融合,是其育人功能的自然延伸。

第三,语言与文化共生理论为文化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认为,外语学习应涵盖文化理解、比较与表达三大目标。在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讲述本民族文化,不仅有助于实现语言知识的深度掌握,也促进文化素养的系统提升。最后,任务驱动教学理论为文化内容的课堂转化提供了实践路径。通过构建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语言任务情境,如翻译实践、演讲训练、项目策划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产出质量与文化阐释能力(刘冬冬,2025)。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与“文化育人”构成价值根基,“语言文化共生”与“任务驱动教学”提供路径支撑,四者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框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研究趋势看,近年来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呈现出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内容多元化、实践导向增强的特点,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其一,强调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Kuru,2012),认为其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郭佳鑫、马洁,2023);其二,指出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内容碎片化(肖维青,2025)、教师能力不足(Martin, 2021)、课程目标模糊等突出问题(宋晓亮,2024);其三,尝试提出文化对比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主题教学单元等路径建议(苏燕,2024),有效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能力(Fantini,2000)。

尽管已有研究为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启示,但在系统路径构建层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其一,缺乏统筹设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文化元素常以附加性内容呈现,难以形成教学主线;其二,缺少可操作、可复制的课堂实施模型,教师在实践中常感路径模糊、资源不足;其三,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与文化资源整合能力普遍有限,影响了文化教学的实际成效。

因此,迫切需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构建一套系统化、结构清晰、评价合理的文化融合路径,回应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并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育人”目标提供可行方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课堂实施浅表化,语言与文化教学脱节

受教学目标单一和考核导向的影响,当前多数英语课堂仍以语言知识传授与应试训练为核心(王明娣、翟倩,2022)。教学设计强调语言技能训练,教师更关注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操作性指标。而文化内容更多作为教学背景或附属资源,缺乏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的设计。文化教学缺少互动性、思辨性与探究性,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与表达能力(伊琳娜·伊力汗,2022)。这种以语言为本、以成绩为重的教学导向,不仅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也使课程育人的目标难以落地。

(二)教材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整合

教材与教学资源是文化输入的主要载体。从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部分教材虽在课文或插图中零散引入中国元素,但多为民俗、节庆、饮食等浅层文化符号,缺乏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价值理念的深度解读(庄新月,2025)。同时,教学辅助材料也以英文原版资源为主,缺乏与中华文化主题深度融合的英文表达资源,限制了学生在英语语境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王立康,2025)。此外,不少高校仍缺乏基于本土文化设计的教学项目和任务型素材,也未建立起适配文化育人的课程资源库,制约了文化教学的有效推进。

(三)教师文化表达能力不足,教学设计能力有限

教师是推动文化教学落地的关键力量。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系统认知,在将其转化为英文教学内容时存在较大障碍(唐彬,2022)。例如,对于“仁爱”“中庸”“礼义”等核心文化概念,教师往往难以准确阐释其内涵并用英语进行有效表达(邱黄辉,2025)。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其文化认知与教学取向更倾向于英语国家,往往更擅长讲授西方文化内容,而对如何在课堂中引入本土文化经验不足、路径不清(伊琳娜·伊力汗,2022)。此外,缺乏教学案例、资源模板与系统评价机制,也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中华文化内容“知之难、用之困”,进而影响了文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构建

面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程度不深、实施路径不清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文化自信”理念,提出从育人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入手,系统构建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推动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双重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以文化自信为统领,重塑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理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导向。大学英语课程应突破“工具性”思维,转向“文化 + 语言”并重的双元课程理念,在育人体系中确立其文化价值定位。

在课程设计层面,教师应明确文化育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纳入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实现文化目标的显性化与过程化。同时,课程内容应遵循“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四个层次递进原则,构建从输入到建构的学习路径,激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与表达意愿。通过引导学生从文化接受者成长为文化阐释者与传播者,促使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实现内化转化,为深度融合奠定价值基础与认知支撑。

(二)构建“四维文化”内容体系,拓展语言教学内涵广度

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协同育人,首先需在教学内容层面构建系统完备、逻辑清晰的文化体系。本文提出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四维文化内容框架”,以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在物质文化层面,可引导学生以英语表达中国传统饮食、服饰、节令等具体文化符号,实现从文化感知到语言命名的转化;在行为文化层面,可设置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相关的语言情境任务,提升交际适应能力;在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层面,可引入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等深层文化内核,通过演讲、翻译、写作等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语言表达。同时,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中结合时代语境,选取“讲好中国故事”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来源,逐步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与世界对话为目标的文化育人内容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文化教学的生成性与参与性

教学方法是文化教学落地的关键环节。为提升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实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包括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化学习与情境化创设等方式。

例如,通过模拟策划“中国节日海外推广方案”等真实任务,营造具有实践导向的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执行任务中内化文化逻辑、锤炼语言技能。再如,引导学生开展“孔孟之道”与西方人文思想的跨文化比较,不仅提升思辨表达能力,也深化文化认同。同时,鼓励开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微视频制作、“中国文化翻译坊”等自主项目,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实现文化理解到表达的跨越。

通过情境真实、任务驱动与学生主导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文化参与度与表达能力,为中华文化实现有效输出提供实践支撑。

(四)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推动文化教学向纵深发展

文化教育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内容传授和方法设计上,更需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予以支持与反馈。在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单一的语言知识测试导向,转向过程性、发展性与综合性并重的评价体系。

首先,在产出型任务中关注学生的文化理解深度与语言转化能力,如演讲、写作与翻译任务的文化表达维度;其次,引入反思性学习工具如学习日志、文化体验报告等,促进学生自我觉察与文化意识的生成;再次,倡导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式评价共同体。此外,可依据“直观性—体验性—批判性—缔造性”四原则,构建涵盖文化认知、价值态度与语言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推动文化育人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示意图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应承担起语言教学与文化育人的双重职责。本文立足“文化自信”视域,聚焦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问题,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梳理了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困境,提出了以“理念引领—内容统整—方法创新—评价协同”为核心的思维路径,以期推动文化育人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融入并非一时之功,既需教师理念的更新,也依赖教学体系的系统协同。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学生接受度评估、教学成效跟踪、跨学科融合机制等方面,并加强学生主体参与感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真正实现外语教育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安 . 跨文化传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 传媒 , 2023, (17): 103.

[2] 郭佳鑫 , 马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外语教育的价值、目标及路径 [J]. 外语教学 , 2023, 44 (04): 63-68.

[3] 张录文 . 跨文化教育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 [J]. 高教学刊,2017, (18): 117-118.

[4] 伊琳娜·伊力汗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43 (04): 143-148.

[5] 李月梅 , 李发彬 , 胡艳丽 . 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传播策略——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42 (12): 3731.

[6] 罗玲 .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J]. 中国高等教育 , 2015, (21): 51-53.

本文为 2025 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25XJYB02)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