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与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策略研究

作者

宋志勇 赵晓梅 刘晶 王晶 杨丹

衡水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协会 河北衡水 053000; 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环路小学 河北衡水 053000

一、引言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的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推进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配合。然而,家庭结构日益多元化,其教育功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社区作为学生重要的生活与实践场域,其教育资源亟待深度挖掘;学校教育虽处主导地位,但其育人局限性愈发明显。打破三者之间壁垒分明的“孤岛状态”,构建目标统一、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深化的关键突破口。

北环路小学以协同育人理论为指导,结合“四位一体”教育理论,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与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路径,形成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模式,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理论支撑

1.“四位一体”教育理论: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侧重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学校教育是关键,侧重知识传授和规则意识培养;社会教育是补充,侧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我教育是核心,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四者相互渗透、协同作用,共同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

2.“无痕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大家知道,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种理念强调教育的无痕,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与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策略

(一)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促进素质教育开局

1. 成立家长学校:由校长亲自领导,教务处主任担任家长学校校长,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家长授课,内容涵盖科学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指导等,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 组建二级家委会:构建校级与班级两级家委会体系,校级家委会下设教学部、志愿部、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3. 整合社会资源:打破物理边界和信息壁垒,建立家校社联通的资源信息平台。系统梳理整合三方的人力(家长特长、社区专家)、物质(场馆设施)、文化(社区历史、学校传统、家庭文化)等各类资源,按需调配、精准服务学生的素质发展需求。北环路小学与社区、雷锋纪念馆、消防支队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将社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体系。

(二)开展家校社实践,无痕助推素质教育

北环路小学组织了多项协同育人活动,于无声中悄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如:分年级定制课程,一、二年级习惯养成,三、四年级感恩教育,五、六年级梦想启航,推进素质教育针对性;举办亲子运动会(如两人三足、协同运篮球),增进亲子关系;组织研学(如雷锋纪念馆、科技馆),培养爱国和科学精神,活动后通过感谢信、日记延伸效果; 开设“家长大讲堂”,邀请家长分享知识;推出“五育家庭微课”,家长录制微视频;定期邀请家长入校观摩参与,增进了解与认同;邀请咨询师讲座(如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调适心理;通过“最美家庭评选”强化家庭德育作用。

(三)优化协同评价机制,保障素质教育落地

1. 线上线下家访结合:教师通过电话、微信、上门家访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表现,了解家庭情况,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2. 优化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家委会收集家长意见,定期召开研讨会,针对问题调整育人策略,确保家校社目标一致。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资源贡献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增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学校评估、社区服务质量考核及“文明家庭”等评优体系。探索建立家长志愿者“积分制”与社区服务“教育回馈机制”。

(四)探索数字赋能,提升协同效率

北环路小学依托超星智能体平台建立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教育服务。持续积累学生在校表现、家庭反馈、社区活动参与等多源数据,辅以科学算法分析生成个性化“学生素质发展画像”、“班级画像”和“全校画像”。据此为各方推送针对性资源(如:为数学思维弱的学生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游戏、社区益智活动),提升协同支持精准性与时效性。

(五)培育专业支持力量,护航可持续发展

北环路小学大力加强对教师、家长的协同育人能力专项培训。同时,以家庭教育小组成员为先导,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一批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家庭教育讲师队伍。这一系列举措为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实践提供了坚实稳定的人才支撑,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四、实施成效

家长参与度与教育能力显著提升,多数家长能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亲子沟通、手机管理等问题,家庭教育氛围更加和谐。学生在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有提升;通过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增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稳步提高。建立健全了协同育人常态化运行的制度体系,包括顺畅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如定期家校社联席会议)、资源共享的运行规则、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必要的资源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当家庭的情感浸润、学校的专业引领与社区的生活实践真正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高度凝聚、彼此赋能时,素质教育方能摆脱形式化、片面化的窠臼,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北环路小学的实践表明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可以有效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耦合与同频共振。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明确三方职责,整合社会资源,同时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 .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Z].2023.

[2] 陈少娥 .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研究[J]. 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5.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2023.

[4]家校社怎样打好“团队协作赛”[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Z].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