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心灵碰撞的价值研究
张盼盼 李卓远
武汉工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一门心与心对话的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领域进步显著,成才诉求强烈。其成长成才既需智力与努力的支撑,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素质的筑基。高素质人才需兼具科学文化素养与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走向台前,引导学生认知、感知并接纳,以消除认知偏差,明确其对自身发展提升的促进作用。高校需破除与学生间的隔阂,通过开展心灵对话,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内涵
1. 和谐理念为本
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高校教师工作有序运转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学生为本是教师工作的根本遵循。这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秉持教育引导与尊重关怀相统一的理念,思政教育需立足学生实际以增强实效性。在工作方法上,教师应秉持宽严相济原则,达成严谨治学与和谐育人的统一,通过情理交融的引导与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与进取之志,进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既是教师工作的理想状态,也是核心工作理念,践行这一理念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唯有在实践中明确职责定位、统筹思政教育与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学生、家庭与学校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方能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和谐体系。
2. 科学精神为纲
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核心在于科学,而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科学实践中形成的信念、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的总和,蕴含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实证求真及理性创新等核心内涵。教师工作具有科学性,贯彻科学发展观需彰显科学精神,即遵循教师工作与学生成长规律,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践问题。这要求把握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践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思政教育中,应兼顾学生当下发展与长远成长,通过 “授人以渔” 提升其思想觉悟与认知能力,助力全面发展,为社会适应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秉持科学精神、探寻工作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是高效开展高校教师工作的保障,更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
(二)思政教育的功能
1. 导向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中,导向功能占据核心地位,体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本质性,其涵盖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规范三个关键维度。其中,理想信念导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深入研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而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长为社会主义 “四有” 新人;奋斗目标导向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其能够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行为规范导向,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助力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高尚的思想品德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朋辈群体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道德风尚。
2. 凝聚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在网络文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政治信仰的共识构建。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调控与舆论引导,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方向及原则与时代主旋律相契合,消解不良思想对其政治观念的误导,确保其政治信仰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第二,思想道德规范的培育。高校以网络为教育载体,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以此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推动大学生网民思想道德规范的形成;第三,行为准则的协同统一。这是在达成政治信仰共识与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大学生网民行为准则的一致性。
3.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助力学生生动学习思政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精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其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素质,形成完备的基本功能的综合体系。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基础功能,才能保障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依然保持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4. 创新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是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平台,以点带面加强与大学生网民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同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并深度挖掘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进而促进其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开发和锻炼,依托网络文化培养具有首创精神的大学生。
(三)思政教育的作用
1. 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往往处于接受教育、探索知识和进行实践的阶段,其法律和职业道德意识正在形成,高校学生正处于法律与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可有效强化其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这对他们未来从业及贡献社会至关重要。此外,学生在高校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能通过各类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为职业生涯筑牢基础。
2.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高校实践性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政教育旨在通过组织活动和项目实践,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处理事务、管理运营团队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可以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不止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化对世界的认知,学会审视多元价值观念与社会看法。通过思政教育,学生既能明确并追求人生目标,也能认清人类未来发展面临的特殊困境。而正确 “三观”的建立,将成为他们从容应对未来各种变化与挑战的坚实基础。
二、“校长直通车”:架起学生—学校沟通的桥梁
在互联网时代,其开放、自由、共享的特质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带来新机遇。互联网不仅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的核心新媒介,更搭建起师生、生生间高效交流的桥梁,显著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度与实效性,也为深化思政教育交流开辟了多元路径。
敏锐把握这一趋势,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传播优势,构建了特色 “校长直通车” 师生交流平台。这既是互联网赋能思政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高校打通与学生直接沟通的 “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让思政教育在双向互动中更具温度与活力。
(一)“校长直通车”的构建
因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践行 “以师生为中心” 的办学理念,2023 年 4 月,开通基于微信公众号的 “校长直通车”校情民意反馈平台。
该平台凭借开放性与交互性,助力思政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模式,便捷获取教育信息反馈,也让学生获得与教育主体平等交流的机会,实现教育信息双向流通。学校要求,相关单位对师生反映的一般事项应立即办理;紧急事项需立办即复,必要时及时派人现场处理,以高效解决师生诉求。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校长自 2021 年公布手机号码以来,两年间累计收到学生短信 2 万多条,且全部一一回复。
(二)“校长直通车”开办动机
1. 反映校情民意,促进学校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便捷的交互平台,大幅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联系的紧密性。改变“点对点”“面对面”的单向灌输式传播,使教育入脑入心。心灵碰撞的火花促进高校发展。
2. 拓宽社会参与教育管理路径,减少问题处理中间环节。构建科学的问题解决机制,有效、科学、及时解决“校长直通车”所反映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校长直通车”,大学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了解科研人员的诉求和期望,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4. 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校长直通车”,大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师生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尊重、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校长直通车”平台的作用
1. 促进“学生—学校”双向发展。通过“校长直通车”平台,学校能够实时捕捉学生在学习生活、校园设施、课程设置等多维度的反馈信息,能够高效处理学生反映事项,在满足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有力推动学校发展。
2. 高效解决学生问题并呈现校园实况。该平台通过构建标准化的问题反馈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传递滞后、沟通渠道分散的治理困境。能够便捷学生,直接清晰地展现学校有待改善的地方,确保学生诉求能够精准触达责任部门,并实现动态跟踪与反馈
3. 教育管理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校领导公布手机号解决学生困难,到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共同处理师生诉求的转变,保障了诉求表达顺畅、矛盾及时化解、师生利益维护及上下有效沟通。
4. 利于学生思想的预防监测。借助 “校长直通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反馈问题监测大学生思想波动与身心健康状况。相较传统方式,能更高效地调配思政教育各要素,对提升教育实效性至关重要。此外,还可用于预判和应对突发意外,将损害降至最低。事实证明,“校长直通车”的开放性、交互性和高时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关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掌握其关注的热点与思想情绪变化,从而在复杂动态中快速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强化学校管理。
三、互通无障碍:学校—学生对话产生心灵碰撞
随着“校长直通车”平台在学生中广泛使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沿着该网络平台进行辐射和渗透,学生需求得到回复与满足,学校通过学生反映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两者心灵碰撞,取得显著成效。
1. 学生问题得到高效解决。依托 “校长直通车” 平台科学高效的问题处理机制,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均能得到及时回应与有效解决。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与正当诉求,学校始终全力以赴予以采纳、回应和落实。比如,有学生反馈 “希望学校加强考研和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学校随即优化相关辅导资源,增设考研自习室,满足备考需求;针对 “想退掉多选修的公共课” 这一诉求,学校迅速升级选课系统,完善退课功能,为学生提供便利;还有学生提议 “延长图书馆闭馆时间”,学校经调研后及时调整运营时间,更好地服务师生阅读与学习。
2. 温暖学生心灵。“校长直通车”是学校与学生心连心的碰撞,搭建起了坚实的桥梁。校长倾听广大学生的呼吁,积极帮助每一位学生,认真回复每一条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重视与传递出的温暖。例如,对于学生在平台反映发放免费餐的建议,校长积极回应并在武汉工商学院发放小龙虾校庆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校园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3. 学生思想得到提升。校长通过对平台相关问题的回应与实践,
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发挥了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以学生对学校晨跑规定反映 “早晨难以按时起床” 为例,校长以 “我带头跑” 的回应为切入点,将话语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给学生树立自律典范,充分体现了教育者以身作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四、价值真谛:以真心换真心
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心灵互动,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此增强教育实效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人诉求,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关怀,这是开展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当学生从内心接纳教育者时,会主动敞开心扉,消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进而便于教育者协助其解决心理、生活及学业等多方面问题。
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迅速产生情感共鸣,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对引导大学生认知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教育工作将关注学生诉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鉴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面临多样情境,其心理状态处于动态变化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实施针对性教育,而学校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关注,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在动态变化中的效率。
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进入大学后,体适应能力存在差异,会产生涉及自身及学校的诸多问题。学校对这些问题的重视与积极解决,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形成良性双向反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发展提供支撑,也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达标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曲建武 , 谭丽萍 .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合力的三维构成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22, (06): 128-132.
[2] 喻菊,刘传俊 . 面向“互联网 + ”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 湖北社会科学 , 2020, (01): 165-168.
[3] 孙艳丽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发展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43(S1):78-80.
[4] 许珍芳 , 余绪鹏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实证研究 [J]. 教育评论 ,2015,(03):65-67.
[5] 陆优优 . 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 2019(2): 102-106.
[6] 李佩洁 .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研究 [J]. 江淮论坛 ,2021,(04):183-188.
作者简介:张盼盼(1996—),女,汉族,河南驻马店,武汉工商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卓远;2006 年 12 月;籍贯:湖北省潜江市;民族:汉。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2024 级法学学生
课题:2025 年武汉工商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课题名称《数字技术驱动下高校学生参与治理的机制优化研究—以武汉工商学院“校长直通车”为例》,课题号XJ2025002501, 项目分类: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