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体验式教学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作者

顾艳

江苏省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213000

【摘要】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主要载体,以活动为关键呈现方式,且十分重视与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立足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思维习惯,将体验式教学法合理地运用到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与音乐课程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基于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音乐素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十分重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中探索出适合小学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如何“体验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与情感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体验式教学”,突出听觉体验

音乐体验式教学注重“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与培养情感为目的,以培养儿童的审美体验与丰富情感为核心。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的审美特征,指导音乐与情感内涵的把握学生的整体形式,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经验,享受音乐教学过程的美。

音乐体验教学强调从“体验”出发实施“音乐知识”。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教学方法与一般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应当重视音乐教育的潜在性: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堂音乐课,每一首好的歌曲、乐曲,都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主动地去体验、理解、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现对音乐的欣赏和创造。如:通过反复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能用语言简单描述情绪或运用体态、律动、线条、图案表现音乐等。

二、注重“体验式教学”,增强演唱体验

歌曲演唱,是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但由于小学生是初学者,这就使学生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中往往会因音乐歌唱自信心不足而对歌曲演唱生成排斥或抵触情绪,其艺术表现能力与音乐学习效率的提升自然就会因此受到阻碍。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以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展开歌曲演唱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时,要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自信,挖掘学生音乐潜能为突破口去设计更具趣味性的音乐教学活动,以此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关键内驱力的作用下更为积极地进行歌唱和演绎,实现音乐素养和艺术素养的自主提升。

例如,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学习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戏曲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时,小学音乐教师便可融合寓教于乐理念为学生设计学唱活动,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积极性与艺术表现主动性。

第一,小学音乐教师可根据《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特性,模仿河南方言的咬字发音方式,用河南话为学生讲述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模仿河南方言、聆听赞颂女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的传统民间故事的兴趣。之后,教师便可立足学生的已有认知与经验,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一小段《花木兰》的动画片,鼓励学生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讲述出自己印象中的花木兰形象,如勇敢机智、孝顺勤劳、坚强果敢、英勇善战等。以学生的热议营造活跃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自然而又流畅地完成本课课题的揭示。

第二,在学生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形成初步认知后,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顺势向学生渗透与我国豫剧有关的戏曲知识,并向学生提问:“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河南人民是如何塑造与刻画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激活学生欣赏豫剧曲目《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在赏析戏曲音频、观察戏曲表演的同时,结合河南方言的发音特点与豫剧的独特唱腔,思考并分析戏曲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歌词、伴奏、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使其充分把握到该歌曲与中国豫剧唱腔流畅、节奏明快、口语化明显与吐字清晰的显著特征,进而提高模仿豫剧表演家剑指、亮相动作,夸张传神表情与极具韵味唱腔的欲望。此后,教师便可让表现欲强的学生在课堂中为同学惟妙惟肖地进行对口型的歌曲表演或戏曲模仿,活跃教学气氛的同时,促使学生以更为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歌曲歌词的理解记忆与歌曲演唱方法的学习中,为其深度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现夯实基础。

三、注重“体验式教学”,深化演奏体验

器乐演奏,是小学音乐课程中实践性与综合性最强的教学活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器乐演奏教学中,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知与体验到音乐的趣味与魅力,得到艺术表现能力与审美感知能力的锻炼增强,也是升华学生音乐学习感悟,提升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对此,小学音乐教师便可立足器乐演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更为丰富与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驱动学生实现学做合一,学会通过打击器乐、演奏器乐表现与传达自身的情感与情绪。

例如,在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中的《滚核桃》听赏课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可在学生通过赏析、品鉴绛州鼓乐《滚核桃》掌握其中锣鼓的节奏后,为学生演示分别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模仿核桃滚落声音的过程,使其在分辨乐器音色与特点时,精准感知到“打鼓”最能表现出核桃的滚落声音,并生成用鼓槌或手掌拍击鼓面或鼓身的兴致。此时,教师便可抓住器乐演奏教学时机,向学生渗透打鼓的口诀:“右手动,左手静,点点滴滴不凌乱;小指敲,弹闪烁,耳朵聆听旋律妙;动自如,把节奏,动作流畅谱音符……”让学生在一边念诵口诀的同时,一边跟着绛州鼓乐《滚核桃》的节奏旋律敲鼓,使其在积极参与乐曲创编的音乐实践活动与器乐打击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到不同的敲鼓方法,并学会将鼓声和谐地搭配到乐曲的演奏或歌曲的演唱中,得到创新能力与表演能力的全面锻炼,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四、注重“体验式教学”,强调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学生的情感应该与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得到艺术的心理满足,从而达到真正的精神修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让他们的感受得到释放和共鸣,从而真正地去爱,了解音乐。

1.寓教于乐,在听赏教学中“动”起来。在听赏教学中,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以丰富教学内容和生动生动的教学形式,结合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愉悦地参与教学,在听赏教学中“动”起来。

如在听赏打击乐《鸭子拌嘴》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大钹、小钹、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并学习敲奏方法,结合音乐、欣赏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音乐和乐器的演奏和学习敲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舞台上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情感化,寓教于乐。让“聆听”成为音乐体验教学的独特景观。

2.巧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在情景表现中体验音乐情感。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摸他们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是对儿童情感场的长期忽视,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情境教育,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音乐情感。

在唱歌教学中,创设歌曲相关的情景和环境,渲染音乐气氛,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歌曲《热爱地球妈妈》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情感。要发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闲的动物生活,用优美的背景音乐和教师有感情的阅读解说,给学生带来审美教育。然后画面转换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造成遗憾,教师解释这些现象的深沉的声音,让学生有一个强烈的对比感,使他们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意义。通过情感氛围的对比渲染,在学唱《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积累实践经验,在创造中体验。《音乐课程标准》在“创造”中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来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唱《小鸟,请到这里来》时,利用多媒体广播森林图片,用鸟唱歌,和音乐营造一致的氛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爱的作用,一边听音乐一边即兴创作。随着音乐在“森林”的即兴,一些学生玩的旋律,鸟类,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唱歌;一些学生张开双手如花盛开;一些学生打扮成树摇曳在微风中。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对美的享受。学生不仅要从舒展、轻快的运动体验到歌曲的心情,还要用明亮、自信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创编表演实践中,师生还将提出交流、互评,逐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能力,激发审美与情感,获取积累情感体验。

4.在联想中体验音乐的美。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细心的倾听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在想象的情景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体验。

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听 苗岭的早晨》中,先让学生闭目聆听乐曲的引子部分,告诉学生音乐的想象没有统一的答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静谧的树林里照射进第一束阳光,小鸟在枝头鸣唱。小动物们都被吵醒了,人们也从晨曦中醒来,伸伸懒腰……多么美的画面啊!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完全放开了,回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听音乐改变学生的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量,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音乐主题是描写早晨的音乐,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早晨的场景,通过对苗族音乐素材使用的旋律特征的分析,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一堂课下来,学生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陶醉在音乐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

5.投其所好,在兴趣爱好中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小学音乐与初中音乐。教师应尝试搭配,丰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喜欢音乐欣赏和教学的学生,拓宽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体验。

如: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喜欢听动画片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小鲤鱼历险记》等,高年级喜欢听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棉花糖》等。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音乐,聆听不同的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情感。例如:小提琴协奏曲《化蝶》表现了凄凉之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表现了雄壮之美。琵琶独奏曲《金蛇狂舞》则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器乐合奏《龟兔赛跑》,更是趣味十足,体现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消除对课本音乐的厌恶,逐步喜欢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音乐产生的美妙感觉。

五、注重“体验式教学”,强化鉴赏体验

乐曲鉴赏,是小学音乐课程中极为重要与关键的教学组成模块,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的核心教学环节。因此,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乐曲鉴赏教学中更好发挥与凸显乐曲鉴赏对学生音乐学习、艺术素养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小学音乐教师便要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法在学生乐曲鉴赏中的实践运用,通过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立体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音乐课堂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增进学生的音乐鉴赏体验。

例如,在围绕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中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听赏课展开体验式教学实践时,小学音乐教师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入手,为学生创设音乐鉴赏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异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主动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感受乐曲的特点与作用。

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优势,为学生播放梅雨季节时天空电闪雷鸣的影像视频,以其中狂风的呼啸声、暴雨的哗啦声与闪电的雷鸣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其沉浸在雷雨交加的生活情境中。在此之后,小学音乐教师便可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可以模仿出雷声、雨声与风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肢体尝试性地进行声音的模仿,激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生的表现欲与创作欲被充分调动与激活后,小学音乐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黄豆、矿泉水瓶、沙子、玻璃瓶等道具,并为学生演示向空玻璃瓶中吹气,使其发出“呼呼”风声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道具模仿雷声、雨声与风声,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意表现。而在学生合作完成“电闪雷鸣”交响乐的创作后,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声音,那么音乐家与作曲家是如何在乐曲中利用这些自然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与情绪的呢?”完成本课课题的揭示,促使学生激发探索和发现乐曲中自然声音的兴趣与积极性。

最后,小学音乐教师便可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由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音频,让学生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的雷声、雨声、风声与在动手操作中表现出的各种自然声音分辨乐曲中的不同声音,并联系已知的乐器演奏经验梳理并说出乐曲中所出现的打击乐器,如定音鼓、大镲、大钹等,锻炼学生的乐器辨别能力,使其深刻感知到作曲家在乐曲中利用不同打击乐器所勾勒与刻画出的电光闪闪、雷鸣轰轰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小学音乐教师还可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够将自己在聆听乐曲时联想或‘看’到的景象画出来吗?”促使学生用画笔绘制出乐曲中的故事——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丰收,轰轰的雷声与倾盆大雨仍未让人们的兴致消减分毫,促进美术与音乐两个艺术学科的深度融合,升华学生的音乐鉴赏体验与审美感受。

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式的乐曲鉴赏学习,不仅有效活化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沉浸于乐曲鉴赏中,学生在结合生活实际经验与动手实践感悟聆听、分辨乐曲中乐器类型、音乐情绪与表现手法时,其对音乐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也会形成较好的认知,审美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也会因此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升。

总之,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巧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氛围,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身体验,丰富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想象力,深化审美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意境,培养高尚情操,培养音乐兴趣,为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加平.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2(4).

[2]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M].2022.

[3]李慧.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金色年华,2023(5).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审美素养发展的小学体验式课堂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 D/2021/02/160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