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难点与应对策略

作者

张健菲 刘楠

辽宁通正检测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市 110000

1 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价值。 ① 能够切实维护食品卫生安全。作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食品检测技术通过对各类食品进行全面细致的成分分析,可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成分及致病微生物,从而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该技术还能精确测定食品中所含各类营养素和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含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食品成分数据。 ② 有助于持续改进食品品质。在食品加工环节实施质量检测,能够对原料选用、生产工艺及最终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行系统评估,及时排查生产流程中潜在的质量隐患,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同时,通过检测发现的质量问题可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改良依据,推动企业通过工艺革新等手段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③ 实施食品检测能够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通过科学检测手段准确测定食品中各成分含量,使消费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食品安全资讯,为选购食品提供专业指导,切实保障公众的消费权益。

2 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难点

2.1 复杂基质干扰控制难点

① 食品样本的组分构成具有显著异质性,这种特性给分析测试带来诸多干扰因素。各类食品如畜禽产品、乳品等富含蛋白质、脂质等生物高分子化合物,这些物质在样品制备环节会引发基质干扰效应,影响待测组分的富集、净化和测定精度。以农残分析为例,果蔬样本中的天然色素与多酚化合物容易与目标农药发生共流出行为,造成色谱峰形畸变、响应信号异常,最终导致检测数值出现系统性偏高或偏低。 ② 基质效应的随机波动特征使得标准化控制手段难以奏效。即便是同种食品原料,因产地来源、采收时节或品种特性的不同,其基质成分含量可能呈现 2-5 倍的显著波动,这在茶叶样本的茶多酚和生物碱含量对比中尤为明显。这种动态变化特性导致基于特定样本建立的预处理方案和基质匹配标准曲线难以实现跨样本适用,检测人员不得不持续优化方法条件,既增加了工作强度又降低了数据可靠性和实验室间可比性。

2.2 样品前处理过程控制难点

在食品检测领域,样品前处理环节的质量控制存在两个显著问题。首先,前处理技术的选择与调整缺乏针对性,造成目标物质回收率不稳定。由于各类食品基质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必须采用差异化的前处理手段。以高脂食品为例,凝胶渗透色谱法更为适用;而针对高糖样品,分散固相萃取技术则更为有效。但实际操作中,检测人员往往机械照搬标准方法,未能根据样品特性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在农药残留检测时,部分实验室直接使用 QuEChERS 方法而不作改进,当处理茶叶等特殊样品时,农药回收率明显偏低,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其次,前处理阶段的质量监控措施落实不力,关键环节把控不严。该过程包含多个复杂步骤,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然而实践中,检测机构对平行样品检测、空白试验等重要质控环节的执行频次不足,特别是在大批量样品处理时,为提升效率而放松质量控制要求,使得潜在误差难以及时发现,最终损害了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追溯性。

2.3 设备状态控制难点

① 当前精密分析仪器的性能评估机制存在明显缺陷,致使设备运行状态难以有效把控。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等先进分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痕量物质的定性与定量检测,这些仪器涉及灵敏度、线性区间等多项相互关联的技术指标。但多数检测机构仅执行年度校准等基础维护工作,对日常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性能参数缺乏持续跟踪,造成仪器性能异常难以及时察觉。 ② 检测设备的日常运维与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直接影响仪器运行的可靠性。食品安全检测涉及 pH 计、电子天平等基础设备以及各类质谱仪等复杂仪器,每类设备均有独特的维护需求。实际操作中,部分检测机构未能建立完善的设备使用维护档案,特别是色谱柱、进样衬管等耗材的更换缺乏标准周期,常见故障如质谱离子源污染、色谱柱效能衰退等问题处理滞后,不仅降低检测数据可信度,更增加了结果判定的风险系数。

3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提升策略

3.1 健全食品检验检测制度

① 必须依据食品检验检测各岗位的具体工作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规范体系,运用制度化的手段清晰界定各岗位的权责范围,从而有效预防因职责不清引发的检验质量下滑问题。 ② 应当建立专门的实验器材管理规程,对检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实施标准化管控,确保所有实验物资的技术参数均符合检测工作的专业要求。 ③ 每次检验工作结束后,必须严格执行设备的日常养护规程,维持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为后续检测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④ 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样品采集规范体系,要求检验人员严格遵循采样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样品采集过程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3.2 推动食品检验技术的升级和优化

① 构建完善的食品检测技术研发体系至关重要,需在政策扶持下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引导科研院所开展检测方法研究,促进国内检测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② 应系统梳理国际前沿检测技术发展动态,针对国内实际检测需求,有选择性地引进适用技术方案,实现检测技术的迭代更新。 ③ 检测机构应当优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引进专业技术骨干,持续提升检测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3.3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试剂的应用和质量控制

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试剂品质与使用规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此,检测机构必须依据现行检测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试剂管控机制,确保试剂性能符合要求。实际操作中,检测人员需遵循标准操作规程,精确控制试剂添加环节,从而保证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3.4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环境控制

检测机构应当参照行业技术规范,科学规划实验室建设方案,确保各项环境参数达到检测标准。针对不同检测项目对环境条件的特殊需求,需动态调节温湿度等关键参数,最大限度消除环境因素对检测过程的干扰,确保检测数据的精确度与可重复性。

3.5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人员培养

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对检测人员的专业资质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严苛的标准。为此,相关检测机构必须持续优化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通过多元化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从业者的业务能力,确保检测工作的规范开展。此外,还需积极引进具有前沿检测技术经验的高端人才,以带动整个团队的技术升级,从而有效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的质量水平。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完善的食品质量监督体系能够有效拦截不合格食品流入消费环节,为公众提供更为可靠的食品安全保障,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相关检测机构应当持续优化检验流程,创新检测方法,严格把控试剂使用规范,强化实验室环境监管,同时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从而整体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的专业水准,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志超 . 浅析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现状及优化策略 [J].现代食品,2023,29(20):169-171.

[2] 李夸巧 . 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及问题探究 [J]. 现代食品,2023,29(10):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