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培养低年级学生“带着问题读”的阅读习惯研究

作者

肖玉萍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一小学 341600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而“带着问题读”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方法。二年级作为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培养“带着问题读”的习惯,对其终身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这一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带着问题读”的价值与低年级教学难点

“带着问题读”指学生在阅读前或阅读中自主生成疑问,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展开阅读,本质是激活思维的主动性。对二年级学生而言,这种习惯能帮助他们聚焦文本重点,避免泛读导致的理解碎片化,同时培养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

但低年级教学中存在明显难点:一是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提问”的概念模糊,常不知“该问什么”;二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被情节吸引而忽略问题;三是缺乏提问方法,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如“这个字念什么”),要么脱离文本(如“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阶梯式引导逐步解决。

二、阶梯式提问能力培养策略

(一)示范引导,让学生“学会提问”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需通过具体示范,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初读前教师可提出:“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们遇到了谁?”带着问题读完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能帮我们理清故事线索。再让学生模仿提问,如“小蝌蚪的样子有几次变化?”,逐步从“教师提问”过渡到“学生模仿提问”。

同时,结合文本特点搭建提问框架。针对童话类文本,可引导关注“角色、情节、结果”(如“小白兔为什么要种白菜?”);针对说明文,可聚焦“事物特点、用途”(如“蒲公英的种子是怎么传播的?”)。框架能降低提问难度,让学生有章可循。

(二)情境激趣,让学生“愿意提问”

低年级学生对游戏、故事等情境兴趣浓厚,将提问融入趣味活动可有效激发主动性。例如设计“问题小火车”游戏:每组学生轮流针对课文提出一个问题,像“小火车”一样传递,其他学生在阅读中“检票”(解答问题)。在《雪孩子》教学中,学生提出“雪孩子为什么会融化?”“雪孩子还会回来吗?”等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深化了对“奉献”主题的理解。

还可创设“问题口袋”机制:让学生将阅读时的疑问写在便签上投入“口袋”,课上随机抽取讨论。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提问热情,又让他们感受到“提问被重视”,从而更愿意主动思考。

(三)结合文本,让学生“精准提问”

提问需基于文本,避免脱离内容的空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从“字、词、句、段”中找问题。例如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时,让学生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苍耳为什么要‘挂住动物的皮毛’?”这些问题紧扣文本,能推动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即时提问”。可让学生准备“问题记录本”,读到困惑处随时记录,如“这个词语和前面学过的哪个词意思相近?”“这句话为什么要重复说?”长期坚持,学生能逐渐形成“边读边思”的意识。

三、课堂实践中的巩固与延伸

培养习惯需在课堂内外形成闭环。课堂上,可采用“三步法”:读前引导提问(聚焦目标)、读中梳理问题(筛选重点)、读后解决问题(验证理解)。例如《曹冲称象》一课,读前让学生围绕“称象”提问,筛选出“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为什么这个办法好?”等核心问题,带着问题精读文本,最后通过角色扮演、画图复述等方式检验问题解决效果。

课后延伸同样重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提问法,如读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时,让家长引导孩子提问:“爷爷把毯子改成了什么?”并将问题与课堂所学关联,形成习惯迁移。

结语

培养低年级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需教师从“示范引导”到“情境激趣”,再到“精准提问”逐步推进,既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注重思维能力的渐进培养。当学生从“能提问”到“爱提问”,阅读便从“接受信息”升华为“主动探究”,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