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日“鬼”文化的异同比较

作者

谢乐涵

大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辽宁省 大连市 116622

摘要:“鬼”这一形象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中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不同。然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世界范围内的“鬼”概念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统一性。例如,许多关于鬼的描绘不仅具有人的特征,同时也融合了各种动物的元素。此外,人们对鬼的信仰和恐惧往往起源相似,折射出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承载了一种精神寄托。

关键词:中日  “鬼”文化   异同比较

1.日本与中国“鬼”形象的对比

在现代日本的文化作品和大众认知中,鬼的形象已相对固定。通常,它们被描绘为头上长有一至两根角,发丝卷曲,口中长有尖牙,手指带有锋利的爪子,身披虎皮腰布,手持表面布满突起的金棒,整体呈现出高大魁梧的男性形象。而在现代汉语中,“鬼”这一词汇的含义也与日本相似,往往被用来指代邪恶、恐怖的事物。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的形象具有更复杂的含义。在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鬼不仅仅是恐怖和邪恶的象征,某些鬼甚至比人类更加善良、多情。例如,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鬼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凶恶之鬼,还有那些勇敢追求爱情、重视友情,甚至比人类更富有情感的鬼魂形象。这部小说在日本文坛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芥川龙之介、森鸥外等文学大师都曾受到其启发。其中,芥川龙之介曾直接改编《聊斋志异》中的四个短篇故事,包括著名的《聂小倩》。

相比之下,日本童话故事中关于鬼的形象大多是被英雄所讨伐的反派角色。例如,日本家喻户晓的童话《桃太郎》中,主角桃太郎率领三名家臣征讨鬼怪,这是大多数日本儿童对鬼的最初印象。此外,类似的一寸法师等故事也都围绕英雄斩妖除魔展开。这种故事模式使得日本儿童从小便形成了鬼是“邪恶的象征”这一刻板印象,并倾向于将世界分为善与恶的对立面。

然而,日本文化中并非所有的鬼都是邪恶的。例如,鬼子母神最初是一个凶残的鬼怪,捕食人类孩童以哺育自己的子嗣,因此被人们恐惧。然而,佛陀通过智慧和慈悲使其幡然悔悟,最终鬼子母神皈依佛门,成为守护儿童和安产的神灵。这种由“恶”向“善”的转变,体现了日本文化中“鬼”形象的多样性。

此外,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鬼有时甚至会被视为神灵并受到供奉。这种现象源于人们对超越人类智慧与力量的事物的敬畏与崇拜,鬼的形象逐渐与祖灵信仰相结合,成为祸福相依的存在。

2.语言文化中的“鬼”意象

在日语和汉语中,鬼的概念不仅存在于神话传说,也深深地嵌入了日常语言之中。

在汉语中,“鬼”最初的含义并不全然负面。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会化作鬼魂,因此“鬼”原本是指灵魂。例如《礼记·祭义》有言:“凡物之精,此则为人;人之精,此则为鬼。”这说明“鬼”一词最初是用来指代亡者之灵,古人认为“鬼,归也”,人死为鬼,指人回到原来的地方。道教中也存在对鬼的定义,一是精神现象,二是灵异现象,三是玄幻现象。后来把鬼看做人的异化,如屈原《九歌·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为赞美之辞。二十八星宿中,也有鬼宿这一存在。

可由于鬼魂居于阴间、神秘莫测,因此也渐渐衍生出了负面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也逐渐出现了“鬼怪”、“鬼鬼祟祟”、“神出鬼没”等带有恐怖色彩的词汇。目前,“鬼”常用于指邪恶、恐怖的东西,含贬义。然而,在汉语中,“鬼”也仍可以用来形容聪明伶俐之人,尤其是小孩。例如,“古灵精怪”一词,便是用来形容机智聪慧、活泼调皮的孩子,而非负面意义的鬼怪。

日语在这一方面,整体与汉语类似,“鬼”固然可以指代传统意义上的幽灵这一类别,但仍具有其他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日语中,有“鬼に金棒”这一说法,意指本就强大的事物再添助力,变得更加无敌。类似的表达在汉语中也有对应的成语——“如虎添翼”,即“老虎长出了翅膀”,象征实力大增。

此外,日语中“鬼”常被用作前缀,表达强大、凶恶、恐怖等含义,例如“鬼強い”(异常强大)、“鬼怖い”(极其恐怖)等。而“〜の鬼”这样的用法也常见,用以形容在某个领域极端专注或精通的人,例如“仕事の鬼”(工作狂)、“勉強の鬼”(学习狂)。

由此可见,汉语与日语中的“鬼”在整体的含义上仍有区分,但同样并不是单一地意指鬼怪幽灵这一类别,而是可具有褒义性质的。

3.中日鬼信仰的不同

在信仰层面,中国的鬼通常被认为是逝者的灵魂,它们往往带有超自然的能力,类似于神灵的存在。然而,与神明相比,鬼通常更加阴暗、恐怖,因此中国的宗教信仰更多围绕“神鬼共存”展开,而“鬼”往往难以独立成为信仰的核心对象。尽管如此,中国古代也曾有专门针对“鬼”的祭祀仪式,如“驱儺”仪式便是用来驱赶瘟疫和鬼怪的祭典,这一传统后被日本吸收,并发展为如今的“节分”习俗,即在立春前夕撒豆驱鬼,以祈求新年平安。

相比之下,日本的鬼信仰更加多元。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与鬼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鹿儿岛的“鬼追”祭典已有1250年的历史,每年1月7日,鹿儿岛市的熊野神社都会举办“鬼追”祭典。祭典上,男鬼、女鬼、子鬼三位鬼神挥舞御币,手持鬼爪和橡木棒四处奔走。被鬼追赶的人据说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无病无灾。鬼在这里同样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爱知县的“丰桥鬼祭”同样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被日本列为国家级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桥鬼祭于每年2月10日至11日举办,鬼祭中,赤鬼会被天狗戏弄,为了表现赤鬼被净化的过程,祭典中会撒满糖粉,导致游客浑身被染成白色,因此该祭典也被称为“天下奇祭”。

此外,在宫崎县日南市的“鹈户神宫”,主要祭典活动是神幸祭,据说对促成良缘、祈求安产特别灵验。作为自古以来的海洋信仰圣地,鹈户神宫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拜。在本殿前,有一块被称为“龟石”的灵石,石上有一处名为“枡形岩”的洞穴。游客可以在神社祈愿后,将名为“运玉”(一种上面刻有“运”字的烧制泥丸)投入洞中,是相当受欢迎的祈福活动。

日本甚至有专门的鬼神社,如青森县的鬼神社、埼玉县的鬼神社、大分县的鬼神社等。这些神社中的鬼往往并非邪恶的化身,而是被视为护佑一方的神灵。例如,青森的鬼神社相传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鬼怪帮助他们修建水渠而建立的。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中鬼信仰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诸多差异。相较于日本仍然保留丰富的鬼信仰并赋予鬼更多正面意义,中国的鬼文化更多地倾向于阴森、恐怖的形象,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化。尽管如此,“鬼”这一概念仍然深深植根于两国的语言、信仰和文化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 山田嚴子.弘前市鬼沢鬼神社の信仰と民俗. 弘前大学人文学部文化財論講座調査報告書,2014-04

[2] 季活雄 .鬼の研究~鬼の系譜論的な考察と民俗像~. 筑波大学博士論文,1989-07

作者简介:谢乐涵(1999.11-),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化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