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研究
蒙洁琴
桂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 54100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2022 年),将其纳入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这一政策导向既凸显了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也为新时代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
广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从百色起义的星火燎原到湘江战役的悲壮史诗,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探索到民族团结的抗战实践,红色文化深深镌刻在八桂大地的历史肌理中。本文将从广西红色文化的的内涵、历史底蕴与分布特征入手,结合广西地区的区位、民族、生态等优势,系统阐述其时代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广西人民的文化自信,更能为广西范围内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历史底蕴与分布特征
1. 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育成的民族精神财富及其物质文化载体的总和,时间跨度涵盖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及将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期(刘金林:2023 年)。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两个方面。物质类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文物、遗迹、设施,如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湘江战役旧址、红七、八军旧址、人物故居等,这些场馆建筑庄重肃穆,内部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生动再现了当年革命斗争的场景,是人们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则包含革命思想精神、标语口号、革命事迹与故事等,原始的红色文学、艺术作品、汇编整理的史料等,还有红色衍生资源,如影视、文学、歌曲、开发的文创产品等,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是对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刘金林:2023 年)
2. 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广西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数红色印记在这片土地上深深镌刻,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1929 年,邓小平主持的 " 南宁兵变 " 点燃了广西革命的火种。同年,百色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革命先辈率领壮乡儿女,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启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革命政权的伟大实践。1930 年,龙州起义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形成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的红色格局。这两次起义是党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武装斗争,其“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成为广西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1934 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在湘江战役中以血肉之躯突破国民党军重重封锁,用惨烈牺牲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珍贵火种。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为广西留下了“勇于胜利、敢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曹光哲:2023)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是西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桂林作为 “抗战文化城”,汇聚郭沫若、茅盾、田汉等大批文化人士,他们以戏剧、文学、新闻为武器掀起救亡浪潮,使桂林与重庆、昆明并称 “抗战文化三城”,成为国共与进步力量联合抗战的典范。广西军民以 “狼兵” 之勇奔赴前线,参与淞沪、徐州、武汉等重大战役。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中,广西军人奋勇抗敌,用热血诠释牺牲精神,在正面战场与文化战线共同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各族人民积极配合南下大军,参与剿匪斗争、支援前线,最终迎来全境解放,广西的革命实践始终与党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如今,百色起义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园等革命遗址保存着珍贵的红色记忆。(曹光哲,2023)广西创新运用彩调、邕剧等传统艺术形式,推出《血战湘江》、《百色起义》等红色剧目,让革命精神通过艺术形式焕发新生。这些红色载体既传承了历史,更为新时代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
3.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广西的红色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百色、崇左、桂林、柳州等壮、汉、瑶、苗、侗等多民族聚居地区。据统计,广西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约2000 处,全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 10649 件(套)(秦雯:2022),红色资源数量与规模相当可观。这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价值突出,许多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二是民族特色鲜明,体现了多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三是地理分布集中,便于形成红色旅游线路;四是生态与人文交融,许多红色遗址位于山水秀美的地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天然优势。
三、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记忆的保存上,这些革命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
过去,广西红色文化闪耀着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光芒。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时,邓小平、韦拔群等革命者在边疆艰苦环境中,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创建根据地,各族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以生命践行初心使命;韦拔群创办农讲所、发动壮族群众革命,尽显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数万将士在兴安、全州等地浴血奋战,突破封锁线,诠释了“为国家独立而战”的爱国本质。
如今,广西红色资源成为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传承的鲜活载体与天然课堂。重温先辈在右江流域的斗争历史,能帮助人们在多元思潮冲击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的英烈群像、湘江战役纪念园的红军魂雕塑,聆听“红军借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故事,能让人直观感受先辈无私奉献,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怀。广西正依托这些资源打造教育基地,引导干部群众汲取力量,自觉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2. 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历史长河中,广西红色文化始终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左右江革命、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及昆仑关战役中,壮、汉、瑶等各族群众如石榴籽般紧密相拥、并肩御侮,在战火中铸就了团结奋斗的精神根基,成为边疆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这份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黄文秀带领多民族群众修路兴业实现脱贫,环江毛南族整族脱贫书写减贫奇迹,龙胜梯田由壮、瑶、苗共管惠及各族群众;边境线上,壮、瑶、京等民族世代守边,以 “守好国门即守家” 诠释爱国深情。这些实践印证了广西红色文化既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团结的现实载体,通过讲好红色故事,不断强化 “民族团结是生命线”的共识,为边疆稳定和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3.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激励创新创业
广西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革命时期,韦拔群在东兰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用壮汉双语教学,带领群众开荒造田、自制武器,点燃革命火种;百色起义后,红军在石山地区以竹筒引水、树皮作绷带,顽强扎根,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
这种精神在当代广西发展中得到生动传承。脱贫攻坚中,大化瑶族群众在石漠化山区凿水柜、修梯田,环江毛南族群众“石头缝里刨金”,实现脱贫奇迹;凌云县弄福村发扬“红军开荒”精神,让“石头村”变身“茶叶之乡”。在产业创新领域,柳州螺蛳粉从街头小吃发展为百亿产业,柳工集团坚持自主研发,打造“大国重器”,五菱汽车从农机厂成长为国际化企业,无不体现着“自力更生、敢闯敢试”的红色基因。
当前,广西正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面向东盟的开放门户,更需弘扬红色奋斗精神。通过红色教育、重走红军路等实践,激励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干动力。从革命烽火到发展新程,艰苦奋斗始终是壮美广西的精神底色,必将激励八桂儿女在高质量发展中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4. 赋能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广西拥有众多坐落于山水秀丽山区或边疆的红色遗址,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湘江战役”“百色起义”等在此留下深刻印记。如今,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依托优势,广西通过“红色 + 绿色 + 民族”融合路径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让红色文化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金钥匙”。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吸引海量游客,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繁荣,拓宽当地居民增收渠道,红色 IP 的塑造还提升了革命老区知名度与吸引力,为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在业态创新上,沉浸式体验项目使红色文化“活起来” ,“红军的一天”情景模拟、“红色康养套餐”等带来深度体验。同时,红色旅游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当地居民经培训成为红色讲解员等实现就近就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深度结合,推动革命老区形成“文化兴、产业旺、百姓富”的良性循环,彰显了红色文化服务地方发展的独特价值。
5. 彰显地域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广西红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耀眼标识,以“边疆性”“民族性”“革命性”三重特质,在中国红色文化谱系中独树一帜。从“边疆性”看,广西地处祖国南疆,红色文化带有鲜明的守疆卫土印记。像凭祥友谊关,见证了边疆军民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在“民族性”方面,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的典范。起义中,壮、汉、瑶等各族群众紧密团结,为革命胜利并肩战斗,韦拔群等少数民族革命领袖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而湘江战役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革命性”,红军将士在广西境内血战湘江,以坚定信仰和顽强意志突破敌军封锁,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深入挖掘广西红色文化的地域价值,能让广西人民清晰认识本地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展示西不仅有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更有厚重革命历史和精神财富,提升文化影响力与辨识度,为文化强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四、总结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革命精神与民族团结基因,具有显著的思政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从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到湘江战役,广西的革命实践展现了“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内核,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培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红色文化不仅通过纪念馆、遗址等物质载体传承历史记忆,更以“红色 + 旅游”“红色 + 乡村振兴”等模式赋能经济发展,推动革命老区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同时,其鲜明的边疆性、民族性特质,增强了地域文化自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 曹光哲 . 广西红色地图 [M]. 南宁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2023.
[2] 刘金林, 卞之峣, 蒙思敏. 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23.
[3] 刘春玲, 刘兆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探究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25(3): 6-9.
[4] 马树颜. 论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的时代价值与创新路径[J].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 2024(3): 51-57.
[5] 潘梅丹.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个案研究: 以广西百色市为例 [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29(5): 100-105.
[6] 秦雯 . 我区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保护八桂遗珍 活化 利 用 文 物 [EB/OL]. (2022-04-14). http://www.gxzf.gov.cn/gxyw/t11754900.shtml.
[7] 吴絮颖, 王海燕, 杨玉冰. 桂北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J]. 领导科学论坛 , 2022(8): 59-62.
[8]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 2022-10-26(001).
[9] 赵军 , 梁旭芳 . 山西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 [J]. 中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40(4): 106-111.
[10] 邹建中. “八千湘女”屯垦戍边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 , 2025(4): 124-129.
基金项目:校级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B 类:数字化视域下广西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
作者简介:蒙洁琴(1980-),女,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