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与优化策略

作者

孙毅

盘锦市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 辽宁 盘锦 124010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空气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环境改善,成为治理工作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成本构成与效益评估入手,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污染防治工程提供经济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解决方案。

一、成本与效益的基本关系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的成本构成清晰明确。其中,设备购置费用占主要部分,包括除尘器、脱硫装置等核心设备;安装调试涉及机械组装和系统联调;日常运维涵盖耗材更换、设备检修等常规支出;人员培训则确保操作规范。这些成本投入直接决定了治理能力的上限。防治效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是最直观的成果,例如颗粒物浓度降低可直接通过监测数据体现;空气质量改善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相应减少,这是可量化的健康收益;长期来看,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生态效益会逐步显现。技术选择需要平衡投入与产出。以除尘技术为例,静电除尘器购置成本约50-80 万元(以中小型锅炉配套为例),年运维费 3-5 万元,除尘效率约 90% ;而新增催化过滤模块的组合技术,虽然设备成本增加 30% ,但效率可提升至 98% ,且减少二次污染风险。实际决策时需结合排放标准、预算规模等具体条件

二、现实中的主要问题

成本分配不均‌:有的项目在初期设备采购阶段过度投入资金,导致后期运维阶段的持续性支出(如设备维护、能源消耗、人员培训等)严重不足,直接影响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这种资源分配失衡源于对全周期成本管理的忽视,仅聚焦短期投入而忽略后期运维压力。

‌效益评估片面‌:当前评估体系过度依赖污染物浓度下降等直接量化指标,未能将健康风险降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恢复等间接社会效益纳入综合考量。这种片面性导致项目真实价值被低估,影响后续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

‌技术适配性差‌:部分项目盲目引入高成本尖端技术,却未充分考虑区域污染特征(如污染物类型、扩散规律)与企业实际承受能力,造成技术应用与需求脱节。同时,缺乏对技术本地化改造成本的评估,进一步加剧实施阻力。

三、优化策略的实践方向

(一)技术层面

技术优化需立足实际工况与成本承受力,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组合技术应用强调多手段协同,例如工业园区可推行“低氮燃烧改造 + 高效袋式除尘 +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集成方案,通过燃烧阶段控制氮氧化物生成、除尘阶段拦截颗粒物、脱硝阶段处理残留污染物,形成治理闭环。此类组合既能减少单一技术处理压力,又可降低设备冗余投入。智能化改造则需聚焦数据驱动,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排放浓度、风量、温度等参数,结合算法模型自动调节治理设备运行状态。

(二)管理层面

管理层面优化需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全周期成本控制要求从项目初期建立成本台账,统筹设备选型、施工方案与运维预算。例如化工园区在工程设计阶段,经技术比选采用模块化安装工艺,不仅缩短工期约 20% ,还减少现场焊接作业,降低二次污染治理成本。运维阶段应建立预防性维护机制,通过制定设备易损件检查周期表,及时更换滤网、催化剂等部件,避免非计划停机引发的额外维修费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可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环保公司,利用其规模化运维优势降低单项目成本。企业将废水处理设施委托专业团队运营后,药剂采购成本明显下降,且因运维方需承担排放达标责任,企业有效规避环保罚款风险。管理优化还需强化人员能力建设,如可定期开展设备操作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等培训,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设备故障与治理效率损耗。

(三)政策层面

差异化补贴需建立技术评估体系,对单位治理成本低、减排效率高的技术给予重点支持。例如某地出台政策,对采用“电袋复合除尘 + 湿法脱硫”组合技术的企业,按设备投资额的 15% 给予补贴,而对仍使用老旧电除尘器的企业逐步减少补贴。补贴发放可与治理效果挂钩,通过在线监测数据验证减排量后拨付资金,避免资金滥用。碳污联动机制需探索污染物减排量与碳配额的转换规则,例如企业每减排 1 吨二氧化硫可折算为 0.5 吨碳配额,允许其在碳市场交易或用于履约。此类联动既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又能推动大气治理与“双碳”目标协同。同时,政策制定需兼顾公平与效率,避免对特定技术或企业形成过度依赖,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可降低企业实施优化策略的制度性成本。

四、实际案例参考

某中型钢铁企业针对烧结工序二氧化硫排放超标问题,对脱硫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原石灰石 - 石膏法脱硫工艺存在副产物石膏堆存困难、脱硫效率波动大等问题,企业经技术比选后,将脱硫工艺升级为氨法脱硫系统。新系统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较原工艺增加约15% ,但通过回收脱硫副产物硫磺,年产生经济收益约 120 万元,基本覆盖设备升级的增量成本。改造后,烧结机头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稳定控制在 35mg/m3 以下,较改造前下降 40% ,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为缓解资金压力,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专业环保公司签订 10 年期运维协议。环保公司负责设备日常运维、耗材采购及技术升级,企业按年度支付服务费,费用较自建运维团队降低18% 。协议约定排放达标率需稳定在 95% 以上,若因运维问题导致超标,环保公司将承担相应环保罚款。该案例体现技术适配与管理创新结合的优势:氨法脱硫工艺更适合企业原料含硫量波动大的特点,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了经济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则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此类实践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即技术升级需结合工况特征,同时通过市场化机制分散成本压力,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性的平衡。

五、结论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的优化需要平衡成本投入与环境效益。通过选择适配的技术方案、创新管理模式和完善政策支持,可以实现治理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践证明,将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引入市场化运维机制,配合精准补贴政策,能有效提升防治工程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亢江江 . 尧都区农村清洁取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D]. 山西 : 山西师范大学 ,2022.

[2] 赵斌 , 高丽华 , 盛书军 , 等 .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5,(05):77- 80+59 .

[3] 陈延勇 . 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对策研究 [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5(16):4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