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及其对中国区域规划的启示
陈鹏 何文婷
1.530381199209244532 2.5303021993032200805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都市区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载体,同时也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键区域。作为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协调区域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国土空间规划的模式创新对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关键阶段,借鉴国际大都市区规划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规划路径,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典型大都市区的规划模式,剖析其理念、方法与实施机制,可以为中国区域规划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一、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大都市区的概念界定
大都市区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及其紧密联系的周边城镇组成的区域,具有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功能互补性和空间连续性。其边界通常依据人口密度、通勤联系、经济关联等要素划定,强调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协同发展与要素流动。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涵盖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其核心目标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布局、高效利用与严格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相关理论支撑
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 - 边缘理论等为大都市区规划提供了区域发展动力与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解释,强调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区域间的梯度发展。
空间治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创新和协同机制构建,为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跨区域协调、利益平衡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大都市区发展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分析
(一)美国大都市区规划模式
分散化与市场化特征:美国大都市区规划强调市场主导,缺乏统一的区域规划管理机构,以地方自治为主。规划注重通过税收、土地开发权转让等经济手段引导空间开发,如通过容积率奖励鼓励开发商提供公共设施。
注重交通与功能协调:以交通网络为骨架进行空间布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建设区域快速交通系统,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联系,促进功能分工与互补,如华盛顿大都市区通过轨道交通实现职住平衡。
(二)日本大都市区规划模式
强政府引导与层级规划体系:日本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中央政府通过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大都市圈整备规划等对大都市区发展进行宏观引导。地方政府依据上位规划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形成严密的规划层级体系。
强调区域协同与生态保护:注重大都市区内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功能互补,如东京都市圈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空间保护,划定严格的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三)欧盟大都市区规划模式
多尺度与网络化治理:欧盟推行多尺度空间规划,强调从区域、国家到地方层面的协调,通过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和跨界合作机制,促进大都市区内跨国、跨区域的协同发展,如莱茵 - 鲁尔大都市区通过区域规划协会实现空间治理。
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中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交通和生态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推进,中国已建立 “五级三类” 规划体系,强调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旨在实现多规合一,提升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性。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二)主要问题
规划衔接不足: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规划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空间布局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与城市总体规划在用地规模和布局上常出现不一致。
区域协同机制不完善:大都市区内各城市间存在行政壁垒,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等问题突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空间被侵占、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四、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对中国区域规划的启示
(一)更新规划理念
树立全域统筹理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从大都市区全域视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强化可持续发展导向: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全过程,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保障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二)完善协调机制
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借鉴欧盟经验,建立由相关城市、部门和利益主体参与的跨区域协调机构,通过协商谈判、利益共享等方式,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加强规划衔接与协同: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实现多规数据的共享与融合,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不同层级、不同类型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创新技术应用
推进数字化规划: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国土空间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空间模拟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区域发展变化,为规划决策提供支持。
发展智慧化治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慧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实现对空间资源的实时监管和智能调控,提升规划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四)健全实施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等各环节的权责,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强化公众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提高规划的公众认可度和社会接受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土空间治理格局。
五、结论
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的研究为中国区域规划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通过分析美国、日本、欧盟等典型模式的特点,结合中国区域规划的现状与问题,从理念更新、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和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的启示,对优化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实践中,需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实现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提升国家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龚蔚霞 . 广东省域规划的协调工具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2023.DOI:10.27151/d.cnki.ghnlu.2023.000659.
[2] 李跃勇 .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之法律审视 [D]. 湖南大学 ,2022.DOI:10.27135/d.cnki.ghudu.2022.004908.
[3] 樊永昌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大都市近郊村庄分类及发展对策研究 [D].天津城建大学 ,2022.DOI:10.27355/d.cnki.gtjsy.2022.0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