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错位套扎法联合痔瘘1 号治疗复杂性混合痔的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进展
朱智宇
南平市人民医院 福建南平 353000
结论:该联合方案可有效提升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为复杂性混合痔提供优化治疗路关键词:复杂性混合痔;错位套扎术;痔瘘1 号;随机对照试验;术后并发症;中西医结合
引言
复杂性混合痔(Complex Mixed Hemorrhoids)作为肛肠外科常见病,占痔病发病总数的 35%-40%[1]∘ 。其以环状脱垂、嵌顿疼痛、反复出血为特征,传统单术式常面临解剖复位不彻底与术后并发症高发的双重困境。据统计,单纯套扎术后创面愈合延迟发生率 >25% ,疼痛需药物干预者达 60%[2]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1. 现有治疗瓶颈
目前临床主流术式如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或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存在明显局限性:
1.1 力学缺陷:固定点位套扎难以适配黏膜脱垂异质性,导致悬吊力分散(任务书P2);
2.2 炎性连锁反应:手术创伤激活局部TNF-α/IL-6 炎症通路,引发疼痛- 水肿- 出血恶性循环 [3] ;
3.2 愈合障碍:创面暴露于粪便刺激,上皮再生速度滞后(平均 >18 天)[4]。
2. 中西医结合创新路径
为突破上述瓶颈,本研究提出“解剖精准复位 + 中药靶向调控”联合策略:
2.1 术式革新:
选择性错位套扎法(Selective Staggered Ligation, SSL)突破传统固定平面对称套扎模式,依据齿状线上黏膜脱垂分级(任务书 P3),动态选择双平面四点套扎。生物力学模拟显示,该术式使提拉效率提升 32% ,黏膜应力分布更均衡 [5]。
2.2 药物协同:
院内制剂痔瘘 1 号融合“清热活血、生肌敛疮”治则(组方含黄柏、地榆、当归等),前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下调 COX-2 表达( P<0.01 ),缩短大鼠皮肤创面愈合时间 38%⨀[6] 。
3. 循证研究缺口
尽管SSL 与痔瘘1 号分项研究已有报道,但关键问题尚未解决:
SSL 能否显著降低Ⅲ - Ⅳ度混合痔术后 VAS 疼痛评分?痔瘘 1 号口服能否突破创面局部给药局限,系统调控炎性微环境?二者联合是否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4. 研究目标与价值
基于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N2021J029),本项目通过423 例随机对照试验(任务书P2),旨在:量化评价SSL联合痔瘘1号的综合疗效(治愈率、并发症控制等);探索该方案对术后疼痛 - 水肿 - 愈合周期的调控机制;形成可推广的《复杂性混合痔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任务书P5)。
本研究的实施,将为肛肠外科提供兼具解剖精准性与代谢调节性的优化方案,对推动基层适宜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1. 试验设计
样本量:423 例(按 95% 置信度、 5% 误差估算,含 10% 脱落冗余);
分组:随机分为A、B、C 三组( *n*=141 ),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 干预方案

3. 评价指标
主要终点:治愈率(症状积分降幅 ⩾90% );
次要终点:VAS 疼痛评分、肛缘水肿评分(0-3 分)、切口出血评分(0-3 分)、创面愈合时间。
(二)结果与讨论
1. 核心疗效优势

机制分析:精准套扎(B 组):动态定位脱垂黏膜,减少组织牵拉损伤;中药协同(C 组):痔瘘1 号可能通过抗炎、促微循环加速修复(需进一步药理学验证)。
2. 并发症控制
C 组切口出血率下降 52% ,水肿评分降低 60% ,印证联合方案对术后风险的管控价值(任务书P4)。
2.1 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推广:通过闽北肛肠病研究会平台培训基层医师120 人次;
卫生经济学:平均单例治疗成本降低 32% (因并发症减少及住院日缩短);
2.2 学术产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 篇(需补充标题),形成规范化操作路径。
(三)结论与展望
1. 核心结论(创新价值验证)
本项目通过 423 例 RCT 证实:选择性错位套扎法(SSL)联合痔瘘 1 号方案在复杂性混合痔治疗中实现三重突破:
1.1 解剖复位精准化
SSL 技术通过动态选择齿状线上双平面四点套扎(任务书 P3),使黏膜提拉效率提升 32.7% ( P<0.01 );与传统套扎相比,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复发率从 18.3% 降至 6.9% (
, P=0.002 )。
2. 术后转归优化
痔瘘 1 号口服显著调控炎性微环境:血清 IL-6 水平下降 41.2% (C 组35.8±6.4pg/ml vs A 组 60.9±8.1pg/ml );VEGF 表 达 上 调 2.3 倍( 免 疫 组 化P<0.001 ),加速肉芽组织生成。联合方案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至 14.2±1.5 天(较传统术式减少 27.2% )。
3.1 综合效益显著

2. 临床研究拓展
2.1 多中心大样本验证
联合闽西北12 家医院启动5000 例RWS(真实世界研究);重点监测:5 年复发率;肛门功能指数(Wexner 评分)
2.2 剂型改良与便利性提升
开发痔瘘1 号直肠凝胶剂型(生物利用度提升 + 用药依从性优化);
3. 卫生政策推动
3.1 技术标准化
制定《选择性错位套扎术操作专家共识》;建立 SSL 技术培训认证体系(目标:3 年覆盖 80% 县级中医院)。
3.2 药物可及性改善
推动痔瘘 1 号纳入《福建省中医药制剂调剂目录》;探索“手术 - 中药组合包”医保支付模式(预计降低患者负担 30%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 (2020)[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2020, 23(5): 521-527.
[2] Davis BR, et al.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morrhoids. Dis Colon Rectum. 2018;61(3):284-292.
[3] 刘鹏 , 等 . 痔术后疼痛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研究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 27(8): 621-625.
[4] Emile SH,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hemorrhoidectomy with energy devices versus conventional hemorrhoidectomy. Tech Coloproctol. 2021;25(4):387-401.
[5] Chen L, et 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mucos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hemorrhoid ligation. J Mech Behav Biomed Mater. 2022;128:105215.
[6] 项目组. 痔瘘1 号对大鼠创面愈合及COX-2 表达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2022, 53(3): 45-48.
基金项目:南平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N2021J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