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启发式说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刘明芬

福建省南安市洪濑第三小学

摘要:本文深度探析启发式说理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价值。该教学法以问题情境创设激活学生主动思维,以推理路径构建培育逻辑思考能力,以交流平台搭建促进表达能力进阶,三者协同作用,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涵养学习兴趣与思维品质,推动数学思维方式建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精准把握情境创设的适切性、思维引导的精准性、交流互动的深入性,以此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启发式说理;小学数学;思维探索

一、深耕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探索内驱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是启发式说理教学的根基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探索的深度与广度。教师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匠心营造兼具挑战性与生活关联性的问题情境,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点燃探究热忱。此类情境应具备开放性与梯度化特征,既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思考参与意识,又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配的挑战空间。以“图形周长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校园围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形状围栏材料长度的计算策略,通过实地测量与数据对比,推动学生发现周长概念,进而深入探究各类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种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赋予数学知识获取过程以探究意义。

优质问题情境的设计需彰显层次性与递进性,教师可借助“问题链”形式,引领学生思维逐步向纵深发展。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点,启发学生对既有经验进行质疑,催生思维探索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需精准把握学生思维特点,创设契合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规避因过度简化导致学生丧失挑战兴趣,亦避免过度复杂引发学生畏难情绪。启发式说理教学的核心在于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因此问题情境应预留充足的操作与思考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实物操作、图形表征、符号表达等多元方式,探索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使其在参与中感受数学思维魅力,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转型为引导者与支持者,通过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激发持续探索动力。

二、构建推理路径,引领学生逻辑思考进阶

启发式说理教学的核心,在于构建清晰思维推理路径,引领学生经历完整数学思考过程。推理路径构建需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链激发思维连续性,设置思维支架搭建解题框架,给予引导性启发形成自主推理能力。在此过程中,“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应用”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预留思考空间,让学生体验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张弛有度,适时提供认知跳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壁垒。同时,强调多元解法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推理路径优劣,培养思维灵活性与批判性。通过系统化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考习惯,建构数学思维框架,实现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跨越,最终获得自主推理能力。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与平移》教学为例,可构建如下探究式推理路径:

1. 情境观察,激活经验:通过展示蝴蝶翅膀、故宫建筑、京剧脸谱等富含对称元素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物在形态上有何共同特征?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与已有认知经验。

2. 操作分析,建构概念:组织折纸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通过对折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发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核心规律。

3. 猜想验证,深化理解:借助方格纸开展绘图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轴对称特征绘制简单图形的对称图像。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并通过实践验证,逐步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4. 类比迁移,拓展认知:采用类比教学法引入平移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几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移动,观察并总结平移前后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的规律,建立轴对称与平移的知识关联。

5. 实践应用,迁移创新:设计综合性实践任务,如"设计轴对称花纹"或"创作平移运动的图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在实践中深化对图形变换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用"你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改变对称轴的位置,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等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时借助动态几何软件,将抽象的图形变换过程可视化,促进几何直观与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达成深度学习目标。这种结构化推理路径的构建,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交流平台,培育学生数学表达素养

创设数学交流平台是启发式说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空间,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显性化表达。这一平台需具备开放性、互动性与支持性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思辨、成果展示等立体化交流形式,促进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进阶发展。在小组讨论环节,采用异质分组策略,通过梯度化任务设计(涵盖基础问题与挑战性问题),既能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可借助思维碰撞实现优势互补。全班交流环节则应聚焦思维过程的解构与重构,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转向"思路是否合理",鼓励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图示分析、实物操作等多元表达方式呈现思维路径,逐步培养数学符号化表达能力。

教学实施中,教师应通过三重支持系统提升学生的表达质量:其一,搭建表达支架,提供思维导图、句式模板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表达框架;其二,构建积极的反馈机制,通过追问、反问、提炼等方式深化学生思考,例如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因果句式阐述推理逻辑,用"首先...其次...最后..."的序列化语言梳理操作流程;其三,营造包容性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观点,即使面对错误也给予建设性指导,从而建立数学交流的信心。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教学为例,可设计如下交流活动体系:

1. 特征探究表达:组织小组观察长方体实物(如包装盒、教具模型),引导学生用"我发现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的句式描述特征,在此过程中搭建"面-棱-顶点"的几何语言表达框架。

2. 展开图推理表达:学生独立绘制长方体展开图后,采用"观点阐述+证据支持"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例如"我认为这个展开图是正确的,因为折叠后每个面的位置关系与原长方体一致",教师通过追问"如何验证面与面的邻接关系"促进逻辑表达的严谨性。

3. 制作实践反思:在制作长方体纸盒的实践活动中,设置"问题诊疗所"环节,让学生用"我在制作时遇到...问题,通过...方法解决"的句式分享经验,教师则引导学生从数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4. 创意应用表达:设计"长方体创意设计大赛",要求学生运用"基于长方体...的特性,我的设计方案是..."的表述框架介绍作品,通过跨学科应用深化数学语言的迁移运用能力。

这种结构化交流平台的构建,不仅能提升学生数学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逻辑性,更能通过思维外显化的过程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飞跃,最终形成兼具逻辑性与创造性的数学表达能力。

结论:启发式说理教学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推理路径构建、交流平台搭建的三维联动,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表达能力发展。该模式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契合学科本质与认知规律。实践表明,其能提升学习兴趣,培育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未来教学中,教师应持续聚焦学生思维发展需求,深化应用启发式说理教学,全方位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郑美珠. 构建数学说理课堂,落实深度学习[J]. 新教师,2022(1):58-59. DOI:10.3969/j.issn.2095-3895.2022.01.033.

[2] 陈爱琼. 立足小学说理课堂促成数学深度学习[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5):92-94. DOI:10.3969/j.issn.1673-9884.2019.05.035.

[3] 张泽希. 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说理教学策略探究[J]. 家庭教育研究,2023(1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