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活化视域下八仙人物的动态设计研究

作者

王新玉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八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活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非遗活化视域,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系统探讨八仙人物的动态设计策略。梳理八仙人物的文化渊源及其在非遗中的表现形式,揭示其进行动态设计的时代需求与可行性;进而提出文化内涵精准传达、传统与现代审美融合、互动性与参与性设计三大核心原则,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非遗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例,同时也为非遗活化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与方向。

关键词:八仙人物;非遗活化:传承

一、非遗活化与八仙人物概述

(一)非遗活化的内涵与价值

非遗活化指的是在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借助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使其契合现代社会需求并融入当代生活场景的过程。这一概念蕴含着对文化基因的保护性传承,也包含着对现代语境的适应性转化,让非遗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存续,从价值层面来看,非遗活化在文化传承上能够延续文化记忆,同时强化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

(二) 八仙人物在非遗中的表现形式

八仙人物在艺术非遗中以多元形态呈现并承载着传统美学与文化记忆:民间年画里四川绵竹年画《八仙庆寿》用木版套印结合手工彩绘,山西平阳木板年画将八仙与四季花卉组合;雕刻工艺中徽州木雕在祠堂梁柱刻八仙过海浮雕,福建惠安石雕在牌坊立柱用减地平雕呈现八仙;工艺装饰中景德镇青花瓷绘八仙过海纹时用 “分水” 技法表现海浪,苗族银饰将八仙造型融入头饰錾刻,剪纸艺术通过 “阴阳刻” 让八仙衣纹与宝物形成镂空韵律,这些艺术形式既保留神话叙事内核,又在不同门类中通过技法创新实现文化符号的活态传承。

二、八仙人物动态设计的需求与可行性

在当代文化语境与技术革新的驱动下,八仙人物动态设计既存在迫切需求,也具备现实可行性。从需求层面来看,数字化时代下公众文化消费习惯向动态化、沉浸式体验转变,静态的八仙形象已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视觉叙事与互动体验的期待,亟需通过动态设计激活其文化传播力;同时,非遗传承面临 “断层” 困境,八仙文化作为民俗符号需以更具生命力的动态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将八仙故事改编为动画短片或者以动态海报的形式等,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传承。从可行性角度分析,八仙传说本身就蕴含丰富的动态叙事资源,“八仙过海”“八仙庆寿” 等经典典故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比如吕洞宾的潇洒、铁拐李的诙谐与法器,为动态设计提供了天然的动作设计与情节素材。在文旅融合趋势下,景区对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的需求激增,八仙人物动态设计可广泛应用于主题乐园演出,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转化。

三、基于非遗活化的八仙人物动态设计原则

基于非遗活化的核心目标,八仙人物动态设计需兼顾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文化基因的精准解码与转译,在动态设计中深度挖掘八仙故事的文化内核与角色特质,如吕洞宾的道骨仙风、铁拐李济世救人的慈悲,通过肢体语言、法器运用和表情设计精准传递人物精神,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文化符号失真;第二,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借鉴戏曲程式化动作,民间美术中的动态线描等传统艺术语言,结合现代动态设计中的流线型运动轨迹等手法,创造既有古韵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形态;第三,互动性与体验感的强化构建,利用数字技术赋予八仙动态设计交互属性,例如在 AR 文旅场景中,用户可通过手势触发八仙施展法术的动态特效,或在游戏中设计 “八仙技能组合” 玩法,让受众从被动观赏转为主动参与,使八仙文化在互动体验中实现活态传承。

四、八仙人物动态设计实践与应用

八仙人物动态设计的实践与应用需构建系统的创作体系,并结合多元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从设计流程来看,需要先对八仙文化基因进行深度解码,通过梳理 “八仙过海”“八仙庆寿” 等经典典故,提炼出如张果老倒骑毛驴、韩湘子吹笛引凤等标志性动作符号,同时借鉴戏曲程式化身段、民间美术动态线描等传统艺术语言,确保文化内核的精准传达。动画与影视成为叙事活化的重要载体,曹国舅玉板敲击产生的声波以传统云纹图案扩散,实现 “以动传韵” 的视觉隐喻。

五、结论

在非遗活化视域下对八仙人物动态设计展开的研究,其核心价值在于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之间的桥梁,让八仙这一承载着深厚民俗内涵与哲学思想的非遗符号以更具生命力的姿态融入现代语境。从文化传承维度来看,动态设计并非对传统形象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对八仙故事中精神内核的深度解构,结合动态视觉语言的叙事特性,将吕洞宾的飘逸、铁拐李的诙谐、何仙姑的灵秀等经典特质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态符号,使传统故事在动态演绎中实现意义的当代转译。

在设计实践层面,动态设计通过运动轨迹、肢体语言与表情神态的系统化构建,赋予八仙人物超越静态雕塑或绘画的叙事张力。比如借助三维动画技术对“八仙过海”场景进行动态重构时,海浪的起伏节奏与人物法器的挥舞轨迹形成视觉韵律,既保留了传统绘画中“八仙”的造型特征,又通过物理引擎模拟的动态效果强化了“各显神通”的戏剧冲突,这种将传统美学原则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的方式,为非遗元素的活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同时,动态设计在跨媒介传播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无论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碎片化动态表情包,还是沉浸式体验馆中的互动投影,多样化的动态呈现形式打破了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让八仙人物从典籍与庙堂走入日常生活,与年轻受众形成情感共鸣。

该研究还揭示了非遗活化中的创新性表达。动态设计并非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深入挖掘八仙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艺术手法强化其叙事感染力。从长远来看,八仙人物的动态设计研究为其他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思路,即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动态语义重构,使其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同时,获得适应当代媒介环境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真正实现非遗从“活态传承”到“活态创新”的跨越。

六、参考文献

[1]张建平.《明清八仙图像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刘艺。明清时期民间美术中的八仙图像艺术研究与创新实践 [D]. 景德镇陶瓷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