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化学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作者

刘晓芬

浙江省宁波市城南中学315100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实际学习模式,同时增强学生的基本沟通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非常高的,教育者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整体网络系统的有效连接,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从当前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来看,多媒体教学主要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鲜明的教学特点来开展的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束缚,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提升和发展。

一、优选导课短片,创设问题情境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化学教学中,精心选择导课短片,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以“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为例,使用湖上灯光秀的短片作为导入,该短片通过动感的音乐、缤纷的色彩和变幻多姿的水柱,将灯光、声音和水的变化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震撼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这种美轮美奂的场景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索夜空中灯柱是如何产生的好奇心。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课堂,学生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类似地,在教授“氮的循环”时,通过播放电闪雷鸣、雷雨交加,以及过后植物快速生长的短片,可以生动地展示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这样的视觉刺激不仅让学生在感官上获得强烈的体验,还能帮助他们理解氮素如何从大气中转移到植物体内,促进植物的生长。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导课短片和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吸收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

二、借助投影、视频、交互式一体机,优化实验教学

在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中,借助投影、视频以及交互式一体机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解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步骤烦琐、操作复杂的实验,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这些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通过使用投影仪或交互式一体机播放滴定实验的视频,可以详细展示滴定管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整个中和滴定过程。视频可以慢放关键操作步骤,甚至倒放和重放,以便学生能够多次观察和理解实验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视觉呈现不仅使学生对滴定管的特殊构造和操作方法有了更直观的感性认识,还能够突出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和规范要领,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对实验的理性思维。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允许教师在播放实验操作视频的同时,通过交互式一体机等设备,及时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详细解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

三、运用计算机模拟,化抽象为具体

在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将抽象的化学概念转化为学生可以直观理解的具体图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授“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课程时,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或Flash动画,可以生动地展现整个电解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动画中,电解槽被形象地展示出来,其中包含负一价的氯离子和正二价的铜离子。氯离子以小球的形式向阳极移动,到达阳极后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黄绿色的氯气;同时,铜离子向阴极移动,在阴极获得电子后发生还原反应,导致阴极表面逐渐覆盖上一层红色的铜。此外,动画还详细描绘了外电路中电子从阳极流出,经过外接电源后流向阴极的过程。这样的计算机模拟不仅使得电解池中离子的定向移动、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外电路中电子流向等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变化过程变得直观易懂,还能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电解过程的本质。通过这种形象、动态的展示方式,将枯燥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具体图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还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进行教育创新,了解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具体的内容,同时分析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水平和效果,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强的认识。通过科学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动力。

参考文献:

[1]焦传玲.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化学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3,25(04):215-217.

[2]郭玉锦,陈惟梅.高中化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3):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