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航天档案服务利用模式转型研究
施文蕾 刘凌男
上海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 201109
一、引言
航天事业作为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天档案作为航天活动的真实记录,承载着丰富的技术、管理与文化信息,对于航天科研生产、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航天事业自身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航天档案服务利用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向更加高效、便捷、多元的模式转型,以满足新时代对航天档案服务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对航天档案服务利用的新要求
2.1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需求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航天档案服务需紧跟步伐,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档案检索、分析与利用效率。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挖掘海量航天档案中的潜在关联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精准的技术参考;通过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功能,实现档案内容的智能分类与快速定位,提升档案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2 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驱动
社会对航天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除了航天科研机构对档案的专业利用需求外,教育领域期望借助航天档案开展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文化产业希望从航天档案中汲取灵感,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公众也渴望通过航天档案更深入了解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就要求航天档案服务突破传统的科研服务范畴,向社会多元化服务拓展,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2.3 航天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航天事业持续迈向更高目标,如深空探测、载人航天长期驻留等新任务不断推进。在新的科研生产模式下,对档案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提出了更高标准。档案需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深度参与,从项目规划阶段的资料参考,到实施过程中的数据支撑,再到成果验收阶段的凭证作用,都要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当前航天档案服务利用现状分析
当前航天档案服务利用在新旧模式交替中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性、数字化进程中的难题,以及服务领域与对象的单一性,都制约着航天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简要梳理:

四、航天档案服务利用模式转型策略
4.1 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①全面推进档案数字化:加大对航天档案数字化的投入,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与技术,对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等各类载体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转换,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例如,利用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对珍贵图纸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专业的音频视频采集设备对航天发射等重要活动的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存储。②优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整合现有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数据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利用。系统应具备智能化检索、数据分析、权限管理等功能,提升档案管理与服务的便捷性与精准性。如引入语义检索技术,使科研人员能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快速检索到相关档案信息。③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档案数据安全。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多重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数据不被泄露、篡改与丢失。例如,对敏感的航天技术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设置严格的用户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特定档案数据,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因系统故障或其他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
4.2 创新档案编研与知识服务
①深化档案专题编研:聚焦航天重大工程、核心技术、历史事件等主题,系统整合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部门的档案资源,开展深度编研。例如,围绕“某产品型号研制综述”,整合任务规划、技术研发、试验记录等多类型档案,形成图文并茂、数据详实的专题汇编,为科研人员提供系统的历史参考与技术借鉴。②构建档案知识服务体系:基于航天档案资源,提炼核心技术要点、管理经验、历史案例等知识单元,建立结构化的知识图谱。通过知识推送、智能问答等方式,为科研项目立项、技术攻关、管理决策提供精准的知识支持。如在某型号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档案部门根据项目需求,推送类似型号的设计参数、试验数据、故障处理案例等知识包,助力研发团队优化设计方案。③开展档案资源增值服务: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对档案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深度挖掘,提供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基于档案数据的管理趋势分析报告,为市场部门提供航天技术转化案例汇编,为外部合作单位提供特定领域的档案信息咨询。例如,为某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园区提供历年航天技术转化项目档案数据,辅助其制定产业规划与招商策略。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①培养复合型档案人才:航天档案服务利用模式转型需要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航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高校教育、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具备多元知识结构的档案人才。例如,高校档案学专业可设置与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适应航天档案工作需求的专业人才;航天档案部门定期组织内部人员参加信息技术、航天科研业务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②提升档案人员服务意识:强化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开展服务质量培训、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促使档案人员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建立档案服务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对档案服务的意见与建议,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与内容。
五、案例分析与成效评估
5.1 案例介绍
某航天研究院在产品研制过程中,档案部门全程深度参与。数字化转型方面,完成该型号相关的 5 万余份纸质档案、3000 余小时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型号档案知识图谱,实现技术参数、设计图纸、试验记录等信息的关联检索。在创新档案编研服务上,档案人员与技术专家合作,梳理该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点,编研《某型号关键技术档案汇编》,并针对研制团队提出的结构强度优化需求,推送历史相似型号的材料选择、应力分析档案数据。同时,档案部门通过“航天档案讲堂”邀请资深专家授课、选派骨干参与航天工程实践等方式,提升档案人员的技术理解能力与服务精准度。
5.2 成效评估
转型后服务效率大幅提升,科研人员查阅档案平均时间从 2-3 天缩短至 1.5 小时以内,借阅审批时间从 3 个工作日减到 0.5 个工作日。在某型号输送系统设计中,档案资源有效词条率达 90% ,助力设计周期缩短 35% ,差错率降低 25% ,团队形成 23 项专利、32 篇论文,攻克多项运载能力提升技术难题。该型号试验成功后,其档案服务模式被推广至集团内其他型号研制项目,为航天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档案支撑。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6.1 新技术应用的深化
随着区块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档案服务利用将进一步深化新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可用于保障档案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确保档案信息的权威性;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航天装备、任务流程的虚拟档案模型,实现档案信息与实体对象的动态映射;人工智能技术可提升档案内容的智能分析能力,实现档案自动分类、主题提取与知识发现。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某航天器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虚拟档案模型,用户可通过模型直观查看航天器设计、制造、发射、运行等各阶段的档案信息。
6.2 服务协同与共享的加强
未来,航天档案服务将加强与其他行业、领域的协同与共享。航天档案机构可与科技情报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机制,实现档案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同时,在航天系统内部,不同单位之间的档案服务也将加强协同,形成一体化的档案服务体系。例如,建立航天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航天单位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档案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6.3 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航天档案服务模式将持续创新。例如,开展智慧档案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档案实体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实时掌握档案存储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等信息;探索档案众筹服务模式,鼓励公众参与航天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利用,丰富航天档案资源内容,提升公众对航天档案的参与度与认同感。
七、结论
新时代航天档案服务利用模式转型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推动航天事业进步的必然选择。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航天档案服务利用模式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转型之路仍任重道远,未来需持续关注新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服务协同与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航天档案服务利用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航天档案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还能以档案资源为纽带,促进航天科研、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多领域协同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与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谢智颖 . 新形势下航天企业档案管理的改进路径 [J]. 办公室业务 ,2025,(03):68-70.
[2] 白日东 , 李星照 , 朱玲玲 . 新形势下航天档案工作模式转型的几点思考 [J]. 机电兵船档案 ,2024,(05):105-107.
[3] 苏红 . 大数据治理视角下对航天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J]. 机电兵船档案 ,2024,(04):84-86.
[4] 吴婷婷 , 张弛 , 董志梅 , 等 . 航天档案规范化管理创新 [J]. 航天工业管理 ,2024,(09):110-113.
[5] 滕李娜 . 利用大数据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和提升服务能力的研究 [J]. 办公室业务 ,2019,(05):68-68.
[6] 杨辉 , 杨琴茹 , 龚纯海 , 等 . 高密度航天任务背景下档案服务数字化转型探索 [J]. 山西档案 ,2024,(04):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