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策略

作者

张雪

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130300

一、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

1. 教材因素

新教材在编排上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理解、感悟和实践,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了思维训练和抽象思维的要求。然而,这种教材设计在降低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知识的跳跃性,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尤其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 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学生天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而另一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不同的方法来理解相同的内容。此外,学习习惯和动机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则可能导致学习成效不佳。

3.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和有效学习方法的掌握。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解决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于任何事情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不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学习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够自主安排时间。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如学生在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地解答和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他们就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课堂上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靠学生自己,而不是靠老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等方面入手。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可以在超市买东西时计算出消费的总金额;可以在乘公交车时计算出乘车人数;可以在旅行时计算出出游人数……”教师可以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统计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现代化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后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课时较少,一些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例如,在学习“整除与不整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4、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和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回家收集一些“比”的相关材料,并让他们在课上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又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如下的情境: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瓷砖,他用瓷砖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用它来铺院子,把这张长方形瓷砖全部铺完需要多大面积?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当学生真正理解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后,他们在做题时就会更得心应手。

6、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渗透在解题方法中。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可以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分数和除法混合运算时,可以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习小数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分数和小数进行比较;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时,可以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明白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另外,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方法,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也有教材、教学方法、家庭环境和教师因素的共同作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通过分层教学、激发兴趣、加强辅导、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志威 .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J]. 小学时代 ,2020,(11):53-54.

[2] 吴玉亚 . 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模式的结合——改善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J]. 教育艺术 ,2014,(11):29.

作者简介:姓名:张雪,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02,民族:汉族,籍贯:吉林白城,职务:教师,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