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彭知明
湖南省醴陵市渌江中学 412200
摘要: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化和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个体差异与统一教学模式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因材施教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探索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通过学情分析、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策略,结合教学案例验证分层教学对提升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性,并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核心素养;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的基础学科,初中数学知识点复杂度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分化加剧,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导致学困生丧失信心,优生思维受限。而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法无疑是对数学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湘教版)为例,简要谈谈自己教学实践。
分层教学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并非新潮,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等。个性化分层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成为破解学科知识差距的关键。实施策略如下:
一、科学化分层
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通过知识摸底测试和学习风格的问卷,结合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学习动机等三个维度,再按照新课标的基本、中层、发展这三个目标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三层:20%为基础层(以下简称A组),60%为发展层(以下简称B组),20%为拓展层(以下简称C组)。A组是学困生,即能在教师和C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组是中层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组同学请教;C组是拔尖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学生。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组、A组的难点,与A组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在分组排座时,可将1个A组、2个B组、1个C组,结成四人学习小组,互帮互助,赶学比超,实现优势互补。科学化分层宜采用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分层固化、标签化。
二、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分层备课是关键。根据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各层次的学情,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把控好层次和梯度。A组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组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组在B组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下同)教学目标: A组: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能画出简单二次函数如y=a x²的图像,理解开口方向与系数的关系。B组:能分析y=a x²+bx+c的图像特征(顶点、对称轴、增减性),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C组:探究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如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解决含参数的复杂应用题。
三、课堂教学分层实践
课堂教学是重头戏。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内容和个性化教学。采取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原则,即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环节一:导入与基础巩固(10分钟)全体活动:通过生活中的抛物线实例(投篮轨迹、拱桥等)引入二次函数概念。分层提问:A组:判断y=2x²和y=- x²的开口方向。B组:说出y= x²+2x+1 的顶点坐标。C组:解释为什么二次函数图像必为抛物线。
环节二:分组探究任务(20分钟)
A组任务:用描点法画出y=a x²(a=1, 2, -1)的图像,总结开口大小与系数的关系。教师辅助:提供坐标纸和计算器,逐步指导绘图。B组任务:通过配方将y= x²-4x+3化为顶点式,分析对称轴和增减性。C组任务:设计一个开口向下、顶点在(2,5)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环节三:分层练习与反馈(15分钟)
A组练习:选择题和填空题,如二次函数y=-3 x²的开口方向是___。当x=0,1,2时,求对应的y值。B组练习:解答题,如求y=2 x²-4x+1的顶点坐标,分析该函数的增减性。C组练习:综合应用题,如某喷泉的水流轨迹为抛物线,最高点高度为4米,落地点距喷口6米,求其解析式。
四、差异化作业设计
差异化作业设计是核心环节。其旨在及时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延伸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例如A组:完成教材P35基础习题1˜3题,巩固绘图技能。B组:完成教材P36中等难度习题4˜6题,尝试用顶点式解决实际问题。C组:完成拓展题,如结合物理中的抛物线运动设计问题,并撰写解题思路报告。
五、多元评价体系
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如(1)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分组任务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表现。(2)分层测验:设计A/B/C三档测试题,每档满分均为100分,但难度递增。(3)动态调整:根据阶段性成果,每月调整学生分层,激励进步。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六、实践效果与反思
分层教学精准满足学生需求,避免“一刀切”导致的学习倦怠。但分层教学,不是人格的分层,也非人为制造等级。其成功实施需要教师精准把握学情、灵活设计分层任务,尤其需关注A组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鼓励性评价增强信心;C组可增加跨学科融合任务,提升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分层设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同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期待将来可进一步与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探索分层教学+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晓春《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践困惑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
[3]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