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乐不止悦耳:大众从“感受”到“理解”美的培养逻辑

作者

苏芷晗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言

音乐,自诞生之初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萦绕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古老部落的祭祀歌舞,到现代社会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音乐始终以一种强大的力量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它不只是一连串悦耳的音符组合,更是承载着情感、文化与思想的艺术载体。大众接触音乐的过程往往起始于简单的听觉感受,或许是一段动人的旋律,或许是富有节奏感的节拍,这些最初的感知如同种子在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二、音乐感知:美的初体验

从《音乐心理学》 视角看,听觉感知作为音乐审美起点是大脑听觉中枢对声波信号的层级处理。音高感知中,高音的明亮感对应听觉皮层对高频声波的快速编码,如小鸟鸣叫的高频振动触发颞横回神经元的密集放电;低音的厚重感则与低频声波引发的听觉皮层慢波活动相关,类似大地低频共振的神经映射。

音色辨识依赖大脑对乐器频谱特征的特异性加工,小提琴泛音结构激活的听觉神经网络,与钢琴、大提琴形成差异化神经表征,这正是乐器音色引发不同情感联想的生理基础。节奏感知通过听觉 - 运动皮层的同步耦合实现,迪斯科快节奏引发运动辅助区的高频震荡,催生舞动冲动;摇篮曲慢节奏则激活前额叶- 副交感神经通路,带来安宁感。

和声的立体感源于大脑对多声部信号的整合编码,和弦叠加形成的神经同步模式,印证了联觉理论中“音 - 色”映射的神经机制,为大众音乐审美认知提供了科学解释。

尽管听觉感知是音乐体验的基础,但不同个体对音乐元素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年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以及音乐教育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音乐感知。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往往更侧重于节奏和音色的鲜明对比,他们可能会被卡通音乐中活泼的节奏和有趣的音效所吸引。而成年人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可能对旋律中蕴含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受。文化背景也起着重要作用,东方音乐注重旋律的线性美感,强调单音的韵味;西方音乐则更侧重于和声与复调的构建,追求音乐的立体感。长期接受音乐教育的人,对音乐元素的感知更为敏锐和细腻,能够分辨出普通听众难以察觉的音乐细节,如音乐演奏中的微妙节奏变化或和声色彩的细微差别。了解这些个体差异,有助于在音乐教育和推广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人群对音乐美的感知需求。

三、情感体验:音乐与心灵的共鸣

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直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琴弦。与语言相比,音乐表达情感更为直接和纯粹。它不受语言文字的束缚,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引发普遍的情感共鸣。当人们听到激昂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时,心中会涌起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聆听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则会被其深沉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无奈所感染。音乐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的明暗等手段,将各种复杂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情感的直接传递使得大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沉浸其中,与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产生心灵的对话,深刻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尽管音乐能够引发普遍的情感共鸣,但每个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同样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对于失恋的人来说,一首悲伤的情歌可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痛苦和失落感;而对于处于热恋中的人,同样的歌曲可能会让他们联想到爱情的美好与甜蜜。这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得音乐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它不仅是音乐创作者情感的表达更是大众自我情感投射和宣泄的重要途径。通过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大众对音乐之美的理解更加深入和丰富,赋予音乐以独特的个人意义。

四、文化理解:音乐背后的深层意蕴

罗伯特・摩根在《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2] 中揭示,地域文化对音乐风格的塑造具有延续性。20 世纪欧美音乐虽呈多元化,却仍深植于地域基因: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民间音乐收集与重构,如陕北民歌般将广袤平原的粗犷气质转化为不规则节奏;法国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以流动旋律呼应塞纳河的氤氲水汽,恰似江南民歌的水乡灵韵。

意大利歌剧的华丽基因在 20 世纪普契尼作品中演变为更富张力的情感宣泄;德国严谨的理性精神则在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中升华为对音乐逻辑的极致探索与巴赫复调艺术一脉相承。这些例证印证了地域文化作为音乐创作 " 隐性基因 " 的存在——无论是黄土高原的高亢还是多瑙河的厚重,音乐始终是地域精神的听觉镜像,这正是跨文化理解音乐内涵的关键密码。

音乐也是时代精神的镜子,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战争年代,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成为了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和平发展时期流行音乐中对爱情、生活感悟和个人梦想的表达反映了当代人追求自由、个性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音乐风格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通过对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大众能够深入了解音乐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感受到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之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五、审美能力提升:从感受走向理解的跨越

音乐教育是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系统的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大众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对音乐元素的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大众能够理解和声的构成、旋律的发展手法以及节奏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加敏锐地感知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唱歌、演奏乐器更要引导他们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社会音乐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举办音乐会、音乐讲座、音乐培训等活动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普及音乐知识,提升全民音乐素养。

《饶了我的耳朵吧:名家谈音乐》[3] 中诸多学者、艺术家的亲身体验印证了多元音乐实践的审美价值。书中提及参与合唱团的经历:当不同声部在共鸣中交织,演奏者对和声层次的理解远胜单纯聆听。正如书中所言“唱过《欢乐颂》,才懂贝多芬的宇宙情怀”。

音乐评论在书中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学者们对同一首肖邦夜曲的争论,从“忧郁”到“诗意”的解读差异,恰是大众通过评论深化认知的范例。书中作家谈及改编民歌的乐趣——将陕北信天游融入钢琴旋律时对原曲粗犷气质的重构过程让创作者真正触摸到音乐美的生成肌理。

这些文字揭示:无论是表演、评论还是创作,实践都是跨越“感受”与“理解”的桥梁,书中说道:“亲手拨动的琴弦,才能弹出心的共鸣”。

六、结论

大众从对音乐的“感受”到“理解”美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复杂历程。从最初基于听觉感知的美的初体验到情感体验中与音乐产生心灵共鸣再到从文化理解的层面挖掘音乐背后的深层意蕴,最终通过音乐教育和多元化音乐实践提升审美能力,实现从感受音乐之美到理解音乐美学内涵的跨越。这一培养逻辑不仅揭示了音乐在美育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也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推广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未来的音乐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应充分尊重个体的音乐感知差异,注重引导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音乐的文化内涵,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使其在音乐的熏陶下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审美素养,让音乐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 参考文献]

[1] 蒋存梅. 音乐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罗伯特·摩根 . 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 [M]. 陈鸿铎、甘芳萌、金毅妮、梁晴, 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 桑农. 饶了我的耳朵吧:名家谈音乐 [M]. 花城出版社.

作者简介:苏芷晗,女,音乐学专业的 22 年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