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食品专业产教融合新模式,优化职业教育课程对接
刘昶
河南省新乡市 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453400
摘要:随着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亟需通过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食品专业为例,分析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优化路径,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产教融合载体、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企资源互通,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动态适配,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课程优化;协同育人
引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面临结构性变革,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行业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然而,职业院校食品专业教育仍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实践教学薄弱、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错位。深化产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本文聚焦食品专业领域,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企协作等维度探索产教融合新范式,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为行业输送具备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与食品专业教育需求
(一)产教融合的核心价值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握手合作,而是一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基因重组”。以某高职院校的乳品加工专业为例,当本地乳企引进全自动无菌灌装线后,学校立刻把课堂搬进了车间——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视觉检测系统调试这些原本属于自动化专业的内容,被拆解成食品专业学生能消化的“技能营养包”。企业工程师带着学生边调试设备边讲解参数设置,结果这批学生毕业半年内就能独立处理灌装线卡瓶、流量不稳等常见故障,比往届生适应期缩短了三分之二。这种深度融合让企业省去了新员工“回炉再造”的成本,更让学校发现:原来车间里轰隆作响的设备,就是最生动的教科书。[1]
教育理念的转型更像是“给专业课程做减法”。某校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就是典型案例,原本72课时的理论讲授被压缩到30课时,腾出来的时间全用在企业真实项目上。比如今年春季学期,学生分成小组承包了合作企业的酸奶发酵控制优化任务。从菌种活性的快速检测,到发酵罐温度曲线的实时监控,学生每天在实验室和车间之间穿梭,记录的数据直接用于企业调整生产工艺。这种“理论够用、技能管用”的课程重构,让原本趴在显微镜前记笔记的学生,变成了能拿着检测报告和企业技术主管讨论参数的技术员苗子。
(二)食品行业的特殊性要求
食品安全无小事,这个行业的育人标准天然带着“高压线”。去年某网红烘焙品牌因防腐剂超标被曝光后,涉事企业自查发现操作员对国标理解存在偏差。这件事直接触发了合作院校的课程改革——现在学生上《食品添加剂应用》课时,必须先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完成“添加剂超标事故”处理演练。系统会模拟监管部门突击检查的场景,学生要在半小时内找出生产记录漏洞,并按照GB 2760标准重新计算配方比例。这种沉浸式教学让法规标准不再停留在试卷上,而是变成了刻进肌肉记忆的职业本能。[2]
智能化转型正在重塑食品人的技能图谱。某速冻食品企业的智能化冷库就是个典型考场,这里既需要懂冷链物流的“老把式”,也要会操作AGV搬运机器人的“新锐”。为此,合作院校把《食品仓储管理》课程改造成了“传统+智能”的双轨制教学:学生既要掌握零下18℃环境下的库存盘点技巧,也要学会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冷库能耗优化。最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去年冬天的实战任务——他们用企业提供的真实销售数据,为智能冷库设计出一套“旺季提前备货算法”,这个由在校生开发的模型最终被企业采纳,当年春节旺季的断货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当前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滞后性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痛点。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框架仍沿用十年前的传统学科结构,例如《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占据教学主导地位,而近年来食品行业快速迭代的新技术、新模式却鲜少被纳入教学内容。以预制菜产业为例,这一细分领域在短短三年内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催生出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管理、新型保鲜技术研发等新兴岗位,但多数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仍缺乏《预制菜加工工艺》《食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等针对性课程。部分教师反映,由于教材更新周期长、校企信息互通不畅,课堂讲授的杀菌技术仍以传统高温高压法为主,而企业实际应用的超高压非热杀菌、辐照杀菌等前沿技术仅停留在科普性介绍层面。
在烘焙食品领域,国内头部企业为拓展海外市场,普遍采用欧盟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如BRC、IFS),其水分活度(AW)标准严于国标GB 7099-2015。然而,有的院校的实训课程仍以旧国标为检测依据,学生在校掌握的检测方法与企业实际需求形成“错位”。某烘焙企业技术主管坦言,新入职的毕业生需重新接受长达一个月的标准操作培训,才能独立完成出口产品的质控工作。这种教学与生产的“双轨制”现象,不仅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也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市场认可度。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局限性
校内实训的硬件条件难以满足技术升级需求,这一问题在食品检测、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尤为明显。以食品添加剂检测为例,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多配备老式气相色谱仪,而合作企业已普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两者的操作界面、数据分析软件存在代际差异,学生即便熟练掌握校内设备操作,进入企业后仍需从零学习新仪器使用方法。某检测机构负责人指出,这种“实训设备与企业产线代差超过五年”的现象,导致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形成“时间鸿沟”。[3]
尽管校企合作覆盖率逐年提升,但实习内容多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基础岗位。例如,在乳制品企业的实习项目中,学生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包装流水线巡检、成品贴标等重复性操作,而菌种发酵参数调控、产品稳定性优化等核心技术环节往往由企业技术员独立完成。某职业院校的实习报告显示,超过70%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未接触过HACCP体系的实际应用,更无从了解智能化生产线的中央控制系统运作逻辑。这种“重观摩轻实操”的实习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迁移能力,甚至加深了企业对职教毕业生“只会简单操作、不懂技术原理”的偏见。
三、产教融合新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动态化课程开发机制
为了适应食品产业技术迭代加速的发展趋势,职业院校需建立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当前,一些院校已通过校企协同开发模式构建“需求-反馈-更新”的闭环系统。以某省级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修订委员会由12家合作企业技术主管、5名行业专家及校内教师共同组成,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分析企业技术升级动向。2023年第三季度会议中,某功能食品企业提出新型挤压膨化技术在谷物脆片生产中的应用需求,该专业随即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增设16学时的“挤压工艺参数优化”实训模块,并引入企业提供的双螺杆挤压实验设备,使教学内容与生产现场技术标准保持同步。
1.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模块化课程设计需基于职业能力标准进行系统性解构与重组。依据《食品工业职业分类大典》对质检员岗位的能力要求,某高职院校联合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开发出“三级四维”技能分解模型。该模型将岗位能力划分为基础操作、专项检测、综合判断3个层级,涵盖仪器操作、标准解读、数据处理、风险研判4个维度,最终拆解出28个独立教学单元。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模块中,“GB 4789.3-2016大肠菌群计数”标准实施要点被转化为6个递进式训练任务,学生需依次完成培养基制备、菌落特征辨识、MPN法计算等针对性训练,并通过企业提供的盲样考核后方可获得模块认证证书。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核心优势。[4]某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3+X”课程组合模式,要求学生必修微生物检测、理化分析、仪器操作3个核心模块,同时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自主选择X个拓展模块。2022届毕业生中,选择“进出口食品法规合规”模块的学生93%进入跨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而主修“智能制造系统运维”模块的学生中82%受聘于智能化改造重点企业。这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食品产业细分领域形成高度契合,该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适配度较传统课程体系提升27.6个百分点。
2.实施成效与质量保障
动态化课程开发机制的运行成效可通过第三方评估数据验证。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实施课程动态调整机制的院校,其食品专业毕业生岗位技术匹配度达到91.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4%。某校企共建的焙烤食品技术中心通过实时引入企业新品研发项目,使学生的工艺创新方案直接转化率从2019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38%。在质量保障方面,浙江省建立的“课程更新合规性审查制度”要求所有新增教学模块必须附有企业技术认证文件及岗位能力对照表,确保课程调整符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框架要求。
(二)多元化教学场景创新
1.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体化运作升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突破传统模拟训练模式,逐步构建起产教深度融合的实体化运作机制。以某国家级高职院校与连锁烘焙企业共建的实训中心为例,该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生产订单作为教学载体,建立从原料采购、工艺执行到质量管控的全链条教学场景。学生在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双重指导下,需完成符合商业标准的烘焙产品制作,所有成品直接纳入企业供应链进行市场销售。在实践环节设计中,基地特别强化异常事件处置能力的培养。如针对产品存储环节的温度控制问题,教学团队将企业真实发生的质量事故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工程质量管理工具开展系统性分析。通过理论推导、参数优化与实证验证的完整流程,学生不仅掌握冷藏设备的运行原理,更建立起预防性质量管控思维。值得关注的是,该基地已形成"问题溯源-方案设计-应用反馈"的闭环教学机制,学生提出的工艺改进方案经企业专家组评审后,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线优化,实现教育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5]
2.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融合创新
在食品加工高危工艺教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应用重构了传统实训模式。某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发的超高压杀菌虚拟实训系统,采用三维建模与物理引擎技术,精确还原设备结构与工艺参数间的动态关系。系统设置阶梯式训练模块,包含基础认知、工艺验证与故障处置三大层级,学生需通过阶段性理论考核方可解锁进阶操作权限,由此构建起"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学习路径。该系统创新性地引入缺陷模拟机制,可自动识别操作过程中的参数设置偏差,并即时生成对应的质量缺陷现象。如当学生选择的升压速率超出安全阈值时,虚拟生产线将动态呈现包装袋破损、内容物渗漏等故障场景,迫使学习者回溯操作流程并修正错误决策。这种基于真实工业逻辑的训练设计,显著强化了学生的标准化操作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3.教学改革成效的政策契合性
多元化教学场景的创新实践高度契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强调的"生产性实训比例不低于30%"要求,在所述实训基地得到充分落实。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则响应了《职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目标。从人才培养成效看,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弥合了传统实训中"学用分离"的鸿沟,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更贴合产业升级需求。
四、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校企资源深度整合
让企业技术骨干真正“扎根”课堂,需要建立长效的参与机制。某烘焙企业的首席工程师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出现在职业院校的实训车间,他的《智能化生产线故障诊断》课有个特殊规矩——学生必须穿着企业同款防尘服上课,连工具摆放顺序都要按企业5S管理标准执行。最让学生们兴奋的是毕业设计环节,企业直接开放近半年的生产数据,比如上个月遇到的“月饼馅料水分迁移导致饼皮开裂”难题,成了五个毕业小组的攻关课题。企业不仅提供实验原料和检测设备,还派质量总监参与结题答辩,那些被采纳的解决方案直接应用到当年中秋礼盒生产中。这种“真题真做”的模式,让学生还没毕业就积累了真实项目经验,企业也收获了低成本的技术优化方案。
院校的科研资源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外脑”,关键在于找到产学研的共生点。某高职院校的食品创新实验室与本地酱料企业合作,教师团队带着学生耗时八个月研发出“基于风味指纹图谱的仿手工拌酱工艺”,成功解决了机械搅拌导致风味流失的行业痛点。企业不仅获得技术升级,还将学生参与研发的三款新品推向市场,其中一款藤椒拌酱甚至成了网红单品。这种“教师攻关核心技术、学生参与应用开发”的协作模式,让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里装的不再是单纯的实验数据,而是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市场竞争力。
(二)评价体系的产教双元化
评价学生不能只是学校说了算,企业的“用人尺子”更要量得准。某乳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开发了一套“五星学徒”评价体系,实习生每周都要接受产线班组长打分——比如在灌装岗位实习时,操作速度占30%,但产品损耗率却占40%,这意味着光会蛮干不行,还得会精打细算。这些评价数据通过校企共享平台实时同步到学校,教师发现学生在“设备清洁验证”环节普遍得分低,立即在《食品加工卫生控制》课中增加企业常用的ATP荧光检测仪实操训练。更妙的是,优秀实习生能提前获得企业发放的“技能认证证书”,这张盖着校企双章的证书在本地食品行业跳槽时,比学历证书还管用。
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放到更长的职业周期里检验。某院校与行业协会共建的“人才成长追踪平台”显示,2019届毕业生中有23%在三年内晋升为技术主管,但食品研发岗的晋升率不足5%。深挖数据发现,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市场调研和成本核算能力。于是学校立即在《食品新产品开发》课程中植入企业真实案例,比如要求学生为一款低糖曲奇设计从原料采购到包装定价的全流程方案。企业研发经理作为特邀评委,犀利点评学生方案中的“用赤藓糖醇代替蔗糖虽健康,但原料成本会飙升37%”等现实问题,这种来自产业端的压力测试,让学生提前触摸到职场残酷而真实的温度。[6]
结语
食品专业产教融合新模式的构建需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合作载体、优化资源配置,职业教育能够有效破解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参与动力,最终实现教育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莹丹,遇艳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研究[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1,16(1):72-74.
[2]王晓蕊.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学研转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3(16):221-223.
[3]温慧颖,刘镇豪,于洪梅,等. 浅谈高职食品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应用[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1):194-196.
[4]金图南. "食品工艺基础"应用型课程开发——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 农产品加工,2023(16):115-116,120.
[5]魏沛,李生涛,李伟,等.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以南阳农业职业学院与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河南农业,2022(33):4-5.
[6]张莉,张蕾,候臻臻. "三融四阶"式高职食品类专业混合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国际援助,2023(30):100-102.
作者简介:刘昶,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长垣市,单位,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
课题:长垣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食品专业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接研究”(项目编号:ZJG2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