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问题与产业升级路径
张涛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 郑州市 450064
1 引言
中国电影产业正经历着高速增长与深度回调的剧烈波动,转型阵痛愈发明显。上半年总票房达到 292.31 亿元,同比增长 22.91% ,但这样的增长却呈现出极端分化的情况:春节档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这部现象级作品的带动,票房达到 244.1 亿元,占了上半年总票房的 83.5% ;可到了第二季度,票房却暴跌至 48.42 亿元,同比下滑 34.74% ,是近十年的最低值。更让人担忧的是,截至 8 月 3 日,暑期档票房仅 70 亿元,比 2024 年同期的 116.43 亿减少了 40% ,观影人次也同比减少 21%c 。
目前,我国影院总量已突破 1.3 万家,银幕总数达 10.2 万块,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可就在这样的规模优势下,第二季度场均观影人次却跌到了 2-4 人,空场率高达 40%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暴露出中国电影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构转型的深层危机。2025 年的市场情况,一方面,《哪吒2》以154.4亿元票房(含海外 4 亿)进入全球影史第五;另一方面,超过 60% 的影片收不回成本,像金逸影视这样的头部院线,单季预亏就超过 7000 万元。这种分化不只是市场周期性波动的表现,更是产业要素重组与价值逻辑重塑的强烈信号。
电影市场呈现出近十年最萧条的状况,有自身创造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因素。票房的整体惨淡给电影从业者去整体思考本产业的出路。
2 产业现状
2.1 市场规模与档期失衡
2025 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头部集中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哪吒 2》一部影片就贡献了154.4 亿元票房,占上半年总票房的 52.8% ,在全球影史上排名第五;而上半年票房破亿的影片只有 25 部,其中 23 部都集中在春节档。暑期档也延续了这一趋势,现实主义题材的代表作《南京照相馆》,单部影片贡献15.26 亿票房,占档期总票房的 21.8% 。这种“单片救市”的情况,反映出产业内容供给的脆弱。
对档期的过度依赖,进一步加剧了系统性风险。2025 年 2 月单月票房达160.9 亿,占上半年总票房的 55% ,但 4-6 月单月票房都不到 20 亿,6 月仅 19.06亿,是十年以来的最低。档期失衡,让院线经营陷入“饥饱不均”的恶性循环—春节档时超负荷运转,到了第二季度却有大量设备闲置,这大大提高了单位运营成本。
2.2 供给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这里包括产量下滑与创新力不足还有进口片市场竞争力持续衰退两方面的问题。产量和创新力方面:2025 年第一季度备案影片只有 449 部,比疫情前还少,这就导致二季度新片供给严重不足,119 部新片中仅 3 部票房过 4 亿票房。从类型分布来看,动画电影是唯一的亮点,《哪吒2》《罗小黑战记2》《浪浪山小妖怪》在豆瓣上的平均分达到8.6,承担了 35% 以上非春节档的票房;而现实题材除了《南京照相馆》,其他作品都反响平平,社会议题类作品的产量还不到总量的 20% 。进口片竞争力方面:上半年进口片有 59 部,同比增加 24 部,但票房占比还不到9% ,《侏罗纪世界:重生》5.56 亿的票房仅为前作的三分之一。进口片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出现票房超过 10 亿元的作品了,这既说明好莱坞电影创作在中国吸引力大大下降,本土观影人群对电影的娱乐需求发生剧烈变动。随着国内观影者审美与电影艺术要求的提升再结合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单纯的特效大片与创作内容形式雷同的作品难有市场。
2.3 终端效率持续恶化
影院经营正面临着成本结构刚性与收益弹性下降的双重压力。一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占比达到 60% ,二季度头部院线金逸影视预亏超过 7000 万,单银幕产出跌破 10 万元,仅为 2012 年的三分之一,单影院放映场次同比减少了 889 场。上座率持续走低,使得经营杠杆的反噬效应凸显出来——就算票房下滑 30% ,固定成本也难以及时调整,净利润可能会下跌超过 50% 。二是技术升级滞后,制约了体验创新。IMAX、杜比全景声等特效厅占比不到 30% ,而韩国 CGV 已经实现80% 特效厅覆盖;LED 虚拟影厅等新型放映技术,因为单厅改造需要超过 500 万元的成本,很难普及开来。
3 存在的问题
3.1 内容创新滞后与观众结构性断层
2025 年的数据,证实了内容同质化与年轻观众流失形成的恶性螺旋。一是创作路径依赖加剧。票房前五的影片都是 IP 续作(《哪吒 2》《唐探 1900》《封神第二部》《熊出没·重启未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现实题材的市场份额不足 20% 。由于资本倾向于规避风险,原创剧本能获得的投资还不到总量的
。二是观众代际断层显现。25 岁以下的观众占比降到了 21% ,第二季度1.2亿的观影人次中, 57% 是低频用户(一年观影 1 次)。年轻群体明显更倾向于看微短剧——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 151 分钟;游戏出海收入占比超过 40% ,这些都分流了电影的娱乐消费。三是评价体系失衡。观众预期的提升与内容供给之间存在落差,这让非头部影片的口碑受到影响,比如《人生会议》制作成本将近1 亿,票房却只有540 万,片方实际到手180 万元。
3.2 产业政策传导机制失效
消费补贴核销了9125 万元,却只带动了5.4 亿的票房,补贴效率比春节档(7.8亿补贴带动 60.88 亿票房)下降了 73%⋅ 。这一数据说明,现行补贴机制在激活低频观众(年观影1 次群体)方面,策略存在问题。
分线发行政策在执行中遇到阻碍,三四线城市新片覆盖率不足 60% ,造成了区域供给失衡法律风险与融资压力相互叠加:一家注册资金 21.12 亿的影视企业被强制执行 2208 万元,这反映出整个行业面临的资金困境;虽然影视融资额增长了 19% ,但资金都集中流向了技术企业与头部项目,中小制作公司的融资成本高达 12%-15% 。
3.3 创作人才断层
优秀创作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内容质量的根本原因。当前市场中,能同时兼顾个人风格与商业价值的“作者型商业导演”极为稀缺(仅有饺子等少数案例),多数创作者要么沦为“资本工具”,按资方要求复制爆款;要么困于“小众表达”,难以平衡艺术与市场。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一方面,新人导演缺乏“试错机会”,中小成本项目的投资风险高,资本不愿为不知名和没有背景的创造者投资;另一方面,院校教育与产业实践脱节,传统影视学院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叙事”为主,对虚拟制片、跨媒介创作等新技术、新形式的培养不足,导致年轻创作者难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另外,当下电影产业收到资本过多开发和干预后,内部浮躁的创作氛围影响从导演到演员等主要创作者对电影作品的质量要求,追求快忽略质。
4 产业升级路径
4.1 注重内容创新
要解决同质化的问题,需要从创作源头、生产模式与价值延伸三个方面一起发力。一是深化“传统美学+ 科技赋能”的模式,把《哪吒2》的成功经验推广开来。建立像《山海经》《镜花缘》这样的神话 IP 数据库,通过故事内核现代重构、视觉符号跨媒介统一、衍生体系前置规划的三维开发模型,降低开发风险。《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对个体命运抗争的描写表明,给传统 IP 注入现代价值观,比如个人认同、代际和解等,是激活传统 IP 的关键。二是重点关注社会议题类作品,储备像临终关怀、异乡打工人等选题。采用“类型混搭”的策略来增强叙事吸引力。三是让创作回归本源,“资本在前,质量为先”的创作导向。培养“作者型商业导演”,通过企业加政府双重扶持计划培养敢于创新,尊重电影创作规律的文艺工作者有创造产业的商业环境。
4.2 强调新技术融合发展
要打破技术应用的断层,需要建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与标准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撑平台。建设国家级电影云平台,提供 AI 剧本评估(让票房预测准确率提升到 75% )、云端渲染(降低 40% 的成本)、虚拟资产库等公共服务。可以参考爱奇艺AI 译制厂单季翻译2 万集的技术能力,开发适合电影行业的垂直大模型,降低中小公司的技术门槛。
推广“场景订阅制”模式,比如万达尝试推出的“午休观影套餐”,包含45 分钟影片和简餐,激活工作日的闲置时段;加快IMAX、杜比全景声影厅的建设,目标是让其占比提升到 30% ;在县域影院部署 LED 虚拟影厅,减少设备更新的成本。
完善分线发行体系,让三四线城市的覆盖率达到 90% ;运用大数据来优化排片,《封神二》通过对下沉市场的精准营销,让该区域的票房占比达到 41% ;开发适合淡季的专属内容,比如经典影片的 4K 重映和电竞赛事直播,预计每年能带来244 万元的增量。
4.3 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
要优化政策工具,需要在激励机制、风险管控与创作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政策工具方面:把消费补贴从普惠制改为定向激励,对现实主义影片、新人导演作品提高分账比例,从 43% 提高到 50% ;给予特效公司税收减免,比如增值税即征即退,推动产能提升 50% ;完善分线发行政策,保证艺术影片至少有 5% 的排片份额。
创作人才建设方面:一、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由国家电影局牵头,联合地方政府设立“青年电影人才培育基金”,对新人导演、编剧的原创项目给予最高200-500 万元资助,覆盖剧本开发、拍摄制作等环节,降低试错成本。同时要求获资助项目必须启用 35 岁以下核心创作成员,强制培育新生力量。二、完善校企联动机制。推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与头部影视公司共建“创作实训基地”,将虚拟制片、AI 剧本工具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至少1 部短片的市场化制作,优秀作品可通过院线“新人单元”展映。三、实施税收与排片激励。对使用新人主创(导演/ 编剧为首部作品)的影视公司,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支持。四、搭建技术普惠平台。建设国家级虚拟制片公共服务平台,向新人团队开放 AI 剧本评估、云端渲染等技术工具,按项目预算阶梯式收取服务费(比如中小投入电影服务费用减免 30% ),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政策层面要警惕工具失灵的风险。消费补贴效率暴跌73% 这一情况提醒我们,产业政策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重点要在分线发行保障多样性、通过税收优惠引导技术投入、通过国际合拍建立文化输出新范式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将在这一轮产业转型中得到检验。当影院的灯光再次亮起时,中国电影需要呈现的不只是一部部作品,更是一套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体系——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出路,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参考文献
. 刘汉文 .2024 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J]. 当代电影,2025(2):4–10.
2.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2025 年中国影视新技术发展报告[R ]. 北京,2025.3. 观研天下 .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R ].2025.
4. 中国报告大厅 .2025–2030 年中国电影行业重点企业投资前景评估报告[R ].2025.
5. 国家电影局 .“ 十四五” 中国电影发展规划 [Z].2021
6. 刘正山 . 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理论与实证研究 [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
7. 马二 . 中国影视到了拼「内功」的时候 [N]. 新剧观察,2025- 08- 0
8. 猫眼专业版 .2025 年上半年电影市场数据研究报告 [R ].2025.
9. 证券之星.2025 第二季度文娱市场:在变革浪潮中寻找新航向[R ].2025.
作者简介:张涛(1986- ),男,财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