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广播电视工程图像显示实时处理控制技术要点研究

作者

胡凤文

吉林广播电视台 吉林省 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图像显示的质量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超高清(UHD)、高动态范围(HDR)及高帧率(HFR)技术的推广,图像处理与显示控制面临复杂多变的技术挑战。实时处理不仅涉及海量数据的高速计算和传输,还需要保证图像的同步性、色彩准确性和显示稳定性。现代图像显示系统逐步融合 FPGA、GPU 等硬件加速技术,结合智能算法实现高效的图像处理与控制功能。

1、广播电视图像显示系统概述

广播电视图像显示系统是完成节目画面呈现的关键部分,涵盖图像获取、信号处理、图像传递与显示装置。此系统接取来自摄影机、导播台或信号源的图像信息,经由实时编码、颜色校准、帧同步等处理完毕后,将图像高品质呈现到多类显示设备(液晶屏、大屏幕拼接墙、LED 显示系统等),当前广播电视中,图像显示系统需确保图像清晰、颜色精确,并具备低延时、高帧速以及多路同步能力,应对现场直播、虚拟演播、远程交互等复杂应用需要,伴随技术发展,该系统正逐步朝IP 化、智能化趋势演进。

2、实时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2.1 实时图像信号处理流程

(1)解码与帧同步

广播电视系统内,实时画面传输普遍采用 HEVC(H.265)与 AVC(H.264)压缩格式,数据速率多处于 5 至 50Mbps 区间。解码器承担压缩数据向原始图像的重建任务;分辨率配置覆盖 1920×1080 (FullHD)、 3840×2160 (4K UHD)等规格。维持画面连续性依赖帧同步机制。 30fps 或60 fps 成为通用基准。时间戳(PTS/DTS)协调各帧位置;视觉撕裂与延迟现象因此消除。单帧处理时延被严格限定于 10 毫秒阈值;实时传输需求得以满足。

(2)色彩还原与增强

色彩还原直接关联成像品质,遵循BT.709、BT.2020 空间规范,8-10位色深体系对应每个通道256-1024 级灰度,支持色域范围达1670 万至10.7 亿级,色准表现随深度增加显著提升。增强技术涵盖色调映射、对比度优化与降噪,典型算法采用 LAB、YCbCr 模型进行运算。HDR 工作流容纳 1000-4000 尼特( cd/m2 )的照度区间,动态范围扩展达传统标准五倍以上。逐帧实施色彩校准时,运算延迟限定在5 毫秒阈值,维持实时渲染效能。

(3)视频缩放与裁剪

自适应显示界面调整依赖尺寸重配与画面修剪技术,输出规格涵盖 HD( 1280×720 )、Full HD( 1920×1080 )、UHD( 3840×2160 )多级分辨率。插值运算依托双线性与双三次算法,支持 0.5-4 倍无损调节。定义像素坐标系时,区域参数表示为( X,Y,W,h ),典型场景如(320,180,1280,720)可截取 720p 子画面。

2.2 关键算法与模型

(1)基于 FPGA/GPU 架构的并行运算体系

广播电视图像实时处理系统需应对严苛运算效能需求,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与 GPU(图形处理单元)凭借并行计算特性晋升为核心运行平台。FPGA 借助硬件级流水线结构执行图像信号并行处理,支持像素级别并发操作,典型时钟频率突破 200MHz 门槛,每秒运算数十亿像素数据,完全适配4K 分辨率( 3840×2160 )下的60 帧率需求。

(2)高效能编解码技术架构(HEVC、AV1)

HEVC(H.265)与 AV1 构成现阶段主流的超清视频编码框架,覆盖 720p 至 8K( 7680×4320 )多级分辨率,具备数 Mbps 至百 Mbps 的宽泛码率适应性。相较于 H.264 标准,HEVC 能在等效比特率条件中达成约 50% 的压缩效率增益;AV1 技术针对互联网视频传输特性进行优化,集成更精密的多层次压缩算法。低延迟编码方案削减缓冲延时环节,融合快速运动估计算法与预测机制,使编码时延稳定控制在 40ms 阈值内,适应现场直播场景的严苛要求。解码环节运用硬件加速模块强制约束延时在 30ms 范畴,端到端总延迟锁定 80ms 上限,实现内容实时传输与画质稳定性的双重保障[1]。

2.3 图像处理中的AI 辅助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了广播电视图像实时处理领域的技术革新,基于深度学习框架构建的画质增强模型在超分辨率重建(Super-Resolution)、去噪(Denoising)与色彩校正三个关键环节实现突破。超分辨率技术依赖卷积神经网络(CNN)对低分辨率图像进行空间维度扩展。

目标检测算法YOLO 配合跟踪框架SORT 构成自动追踪系统的核心架构,在 2160p@30fps 输入条件下实现 95% 以上的运动轨迹预测准确率。摄像组件基于实时追踪数据自主调节光圈参数与取景范围,导播响应速度由传统系统的 1.2 秒缩短至 0.3 秒。背景虚化功能采用双流神经网络分离主体与场景,时延稳定在 16ms 区间;多模态字幕识别引擎支持 24种语言的实时转换,系统误码率控制在 0.5‰ 以下,智能化处理单元已形成模块化部署方案,完整覆盖现代广播电视制作的全流程技术需求[2]。

3、图像显示控制技术要点

3.1 多通道同步控制技术

广播电视图像显示系统常需处理多通道视频信号同步输出问题,大屏拼接与多屏显示场景对这项技术存在更高需求。基于时钟同步架构与信号锁相环(PLL)机制,多通道内容在时空维度实现精确匹配,画面撕裂与错位现象得以消除,同步时钟频率多采用 148.5MHz ,这是1080p@60Hz 的典型像素时钟参数,或选用更高频率,数据传输速率的稳定性得以维持[3]。

3.2 高帧率与高动态范围(HDR)支持技术

画面质量提升依赖于高帧率(HFR)与高动态范围技术的协同演进。当帧率提升至 60fps 或更高时,运动模糊显著减少,体育赛事与动作场景的动态呈现更具流畅性。该技术要求数据传输带宽达到数十 Gbps 量级,配套硬件需满足编解码与显示链路的全流程适配。

3.3 显示参数动态调节与色彩管理

显示参数动态调节与色彩管理系统成为适应多播放场景的核心功能,其核心模块涵盖实时监控与数据转换机制,环境光传感单元持续捕捉环境照度信息,调节参数涵盖亮度、对比度、伽玛值及色温,根据检测结果自动优化显示配置,其亮度调节范围 100 至 500cd/m2 以上,室内外场景均能保持清晰可视性。

结束语:

综上,广播电视图像显示的实时处理与控制技术是保障高质量视觉呈现的基础。通过采用先进的硬件加速平台与优化算法,实现了低延迟、高同步性及高画质的实时图像处理。多通道同步控制、高帧率及HDR 支持,以及动态色彩管理的技术应用,有效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付巍 , 段献奎 , 王书华 , 等 . 基于图像识别的广播电视异态辅助监测系统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22,49(4):21-25.

[2] 王雅楠 , 门爱东 . 基于卷积自编码器的广播电视画面多等级亮度增强和色彩保真算法研究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22,49(4):113-117.

[3] 许萌 . 图像识别技术在数字电视视频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信息记录材料 ,2023,24(1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