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研究
仇小卫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深入实施,高中化学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反馈的割裂状态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化学认知结构,更无法有效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化学平衡”教学中,学生虽能背诵勒夏特列原理,却无法解释工业合成氨中温度与压强的优化选择;在“氧化还原反应”单元,学生能机械套用电子转移公式,却无法分析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机制。
一、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抽象的学科能力转化为可观测的学习行为。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影响”的探究实验,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细化为“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趋势”等具体任务,同时配套实验操作规范量表与数据分析评价表。这种“目标—活动—评价”的对应设计,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反思改进等过程逐步内化的思维习惯,最终实现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迁移的质变。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
传统课堂常因教学目标与评价脱节导致“教非所评、评非所学”,而一体化模式通过嵌入式评价实现教学闭环。例如,在“盐类水解”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前测中设置“判断醋酸钠溶液酸碱性并解释原因”的任务,快速诊断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互评表”引导学生互相纠错;在课后作业中,结合“设计缓冲溶液”的拓展任务评价高阶思维能力。这种多节点、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如针对共性错误增加微专题讲解,针对学优生提供大学化学衔接案例,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双向互动。
(三)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
一体化模式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与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例如,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项目中,教师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导师点评”三级评价机制:学生需从“反应条件合理性、原子利用率、环保性”等维度自我反思;小组通过对比不同合成路径的优劣培养批判性思维;企业导师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点评方案的可行性。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客观分析自身不足,更在对比他人作品、接受专业建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优化方案—迭代改进”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其未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二、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化任务驱动,促进知识迁移
以“原电池原理”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自制水果电池点亮LED灯”的真实探究任务。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查阅资料选择水果类型(如柠檬、苹果、土豆)、电极材料,并利用电压表记录不同组合下的电流变化数据。任务中嵌入结构化评价量表,从“电极选择合理性”、“实验操作规范性”、“数据分析科学性”三个维度进行即时反馈。例如,某小组选用柠檬与铜锌电极时,发现电压仅0.3V,不足以点亮LED 灯,教师引导其对比不同水果的 pH 值与酸度差异,并启发思考“如何增大电极反应面积”。学生通过将铜锌电极弯曲成螺旋状,使电压提升至0.8V成功点亮灯泡。此类情境任务将抽象的原电池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问题,促使学生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活泼金属失电子、电解质传电荷”的核心认知。
(二)分层挑战任务,适配个体差异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三级任务:基础层要求标注方程式中的电子转移;进阶层需设计实验验证 Fe3+ 与 Cu 的氧化还原关系;拓展层则探究 “ 如何通过电化学方法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铜 ”。某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后,尝试进阶挑战时误将 FeCl₃ 溶液直接与铜丝反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其思考 “ 溶液酸碱性对反应的影响 ”,最终该生通过控制 pH 值成功完成实验。分层任务使学困生巩固基础,学优生发展高阶思维,课堂参与度提升。
(三)合作探究式评价,培养科学思维
以 “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 为例,教师组织小组探究 “ 浓度变化对NO2 与 N2O4 平衡体系的影响 ”。各小组需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并录制现象视频,最后通过 “ 方案可行性 ”“ 操作规范性 ”“ 结论合理性 ”三方面互评。某小组在评价其他组实验时指出 “ 未控制温度变量导致数据偏差 ”,教师顺势引导全班讨论 “ 如何设计更严谨的对照实验 ”。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实验设计正确率提升。
(四)技术融合式评价,实现动态反馈
在“ 溶液配制” 实验中,教师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实时采集学生的称量数据、溶解时间等操作参数,并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例如,某生在定容时俯视刻度线,系统立即弹出警示:“ 当前液面低于刻度线,可能导致浓度偏高 ”,同时推送 “ 正确读数方法 ” 的微课视频。技术工具将传统课后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使学生能在首次操作中纠正错误,实验操作合格率较传统模式提高。此外,系统积累的数据还可帮助教师分析全班共性错误,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
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实践中,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线性边界,构建起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圆心、以真实问题为半径的动态学习圈。当“原电池原理”不再停留于课本公式,而是通过“水果电池优化”“废旧电池回收方案设计”等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当“化学平衡”的抽象概念借助“工业合成氨条件选择”“生物体内酶促反应调控”等情境变得可触可感,知识便真正从符号系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刘玉荣, 张钊源. 基于“ 教、学、评” 一体化的高中化学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J]. 化学教育 ( 中英文 ),2025,46(01):11- 16.
[2] 卢安校 . “ 教、学、评” 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型构建策略 [J]. 科教导刊 ,2024,(25):118-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