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绘本阅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作者

司明翠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绘本阅读如何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新路径。通过分析绘本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方面积极影响,阐述了基于绘本阅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策略,包括绘本的选择、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家校合作的推动方式等,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与展望,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绘本;心理健康;新路径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小学实践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等。绘本阅读以其独特的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内容,逐渐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新途径。它能够以一种生动、直观且富有童趣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成长与完善。

二、绘本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情感体验

绘本以细腻的绘画和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场景,如喜悦、悲伤、愤怒、友爱等。例如《我的情绪小怪兽》,将不同的情绪具象化为不同颜色的小怪兽,让小学生能够清晰地识别和感受各种情绪的存在与差异。通过阅读这样的绘本,小学生可以在故事中找到情感共鸣,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增强对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二)助力自我认知

许多绘本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开,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挑战和自我怀疑时的思考与转变过程。像《小熊宝宝长大了》,讲述小熊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勇敢面对未知的故事。小学生在阅读此类绘本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角色,思考自己在成长中的类似经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三)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不少绘本涉及到友情、亲情、合作等社会交往主题。比如《大卫上学去》,描绘了大卫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的场景,既有调皮捣蛋时的冲突,也有最终学会遵守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过程。小学生阅读这类绘本,能够学习到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沟通技巧以及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与引导。

三、基于绘本阅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略

(一)绘本的精心挑选

契合年龄特点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选择绘本。低年级学生适合画面简单、色彩鲜艳、情节生动且文字较少的绘本,如《好饿的毛毛虫》,以直观的形象和重复的语句帮助他们建立阅读兴趣和初步认知;高年级学生则可选择情节复杂、主题深刻、富有哲理的绘本,如《小王子》,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探索需求。

聚焦心理主题

针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需要培养的心理品质挑选绘本。如为了帮助学生应对焦虑情绪,可选择《菲菲生气了》,引导学生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若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蚂蚁和西瓜》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蚂蚁们齐心协力搬运西瓜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

多元文化视角

选取包含多元文化元素的绘本,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绘本集》,其中涵盖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全球视野。

(二)阅读活动的多元组织形式

班级绘本阅读课

在常规课程中设置专门的绘本阅读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可采用先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再逐页分析画面与文字,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步骤。例如在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读故事,感受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的爱,然后提问学生从画面中哪些细节能看出它们的爱,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爱以及如何表达爱。

绘本阅读分享会

定期开展绘本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近期阅读的绘本。学生可以介绍绘本的主要内容、自己最喜欢的情节以及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绘本交流,扩大阅读资源。比如在分享会上,有的学生分享《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爷爷如何巧妙地将旧物变成新东西,引发同学们对创意和亲情的讨论。

绘本剧表演

组织学生将绘本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绘本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故事情节,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体会故事中的心理内涵。以《三只小猪》为例,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深刻理解三只小猪在面对大灰狼时的不同心态和应对策略,以及合作与智慧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家校合作的协同推动

亲子绘本阅读时光

倡导家长在家中与孩子开展亲子绘本阅读活动。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选择绘本,在阅读过程中与孩子互动交流,如提问、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等。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思考方式。例如,在阅读《我爸爸》《我妈妈》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眼中的爸爸妈妈,加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与相互理解。

四、绘本阅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评估

(一)学生心理素养测评

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在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心理韧性等方面的心理素养进行前后对比评估。例如,使用儿童情绪智力量表(CEIS)评估学生的情绪识别、表达和调节能力;运用自我概念量表(SCS)了解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变化;借助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检测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焦虑水平和社交能力提升情况等。根据测评结果分析绘本阅读活动对学生整体心理素养提升的实际效果。

(二)教师与家长观察记录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课堂参与度等方面的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例如,观察原本内向的学生是否变得更加开朗主动,学生在面对困难任务时是否表现出更强的坚持性等。

(三)学生作品与反馈分析

收集学生在绘本阅读活动后的相关作品,如绘本续写、读后感、绘画作品等,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学生心理成长与变化。例如,从学生的绘本续写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故事中人物心理的理解和对未来情节发展的思考。

五、结论与展望

绘本阅读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教育价值。它通过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自我认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增强心理韧性等多方面积极影响,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精心挑选绘本、开展多元阅读活动以及推进家校合作等策略,并结合有效的实施效果评估方法,能够使绘本阅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M].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

[2] 方素珍。绘本阅读时代 [M].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3] 孟宪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 人民出版社,2017.

[5] 胡冰霜。儿童精神医学 [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6] 陈默。家有小学生:给烦恼父母的实用秘籍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Z]. 2012.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一般立项课题“绘本阅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