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作者

王亚奇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检验科 450000

【摘要】目的:展开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在本院自2020年6月-2023年6月所收治的血液肿瘤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研究人员血液样本,分别对血液中 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展开分析 探讨。结果:展开对比研究可得,研究组PT、APTT、FIB、TT、DD(13.41±2.18s、33.80±6.98s、3.27±1.13g/L、19.16±2.23s、6.17±1.83mg/L)与对照组(10.31±0.65s、25.53±2.87s、2.41±0.51g/L、16.41±1.55s、0.44±0.04mg/L)相比较可见明显升高,PLT(183.73±150.77×109/L)与对照组(245.87±55.92×109/L)相比较可见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临床常见血液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均可见不同程度改变,可通过对凝血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血液肿瘤患者是否出现出血以及血栓等症状,帮助患者较早接受治疗,获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治疗成效。

【关键词】血液肿瘤;凝血指标;相关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血液肿瘤,也被称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造血系统,并主要表现为血液系统中恶性细胞的异常增殖。这种增殖有可能影响骨髓、淋巴结以及其他器官,并导致出现贫血、出血、感染和器官浸润等症状。血液肿瘤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还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以及骨髓增生性肉瘤等[1]。而患得血液恶性肿瘤的病人,通常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上的血小板改变和凝固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大量出血现象以及栓塞,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病人的死亡。因此关注血液肿瘤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及其相关指标也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此,为了研究血液肿瘤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变化状况,本研究将对我院所收治的血液肿瘤病人100例展开探讨分析,明确其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D-二聚体(D-Dimer,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变化情况,以帮助早期发病血液肿瘤患者取得较好治疗结局,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本院自2020年6月-2023年6月所收治的血液肿瘤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为(35.39±9.83)岁。研究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为(35.45±9.71)岁,疾病类型中,2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2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blastic Leukemia,ANLL),15例多发性骨髓瘤(Myeloma,MM),32例淋巴瘤(Lymphoma,LYM)。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其他基线特征上均具有可比性,且本次研究于本院伦理组织审批后方才展开。纳入标准:(1)健康体检者经检查无特殊病史,且排除心、肝等脏器功能损伤;(2)符合血液肿瘤相关诊断标准;(3)具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可有效配合研究开展;(4)于知晓研究内容前提下持自愿原则签署相应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伤;(2)合并认知功能及精神功能障碍,无法配合研究开展;(3)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既往接受过相关治疗或一个月内服用相关抑制药物;(5)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选择了由美国沃芬公司所制造的ACL TOP500凝血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LH750血液分析仪(美国),以及其他的相关试剂。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严格遵循了标准化的血液样本采集和处理流程。所有参与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由专业医疗人员使用标准的采血技术,从肘部静脉抽取血液样本。为了维持血液样本的生理状态和防止凝血,使用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和EDTA-K2抗凝试管,每种试管抽取2mL的血液。对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的血液样本,采用低速离心的方法,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与血细胞,分离后的血浆被用于后续的血液凝固检测。利用ACL TOP500凝血分析仪对血浆进行血凝四项(PT、APTT、FIB、TT)以及DD的精确检测。同时EDTA-K2抗凝血样则直接用贝克曼库尔特LH750血液分析仪,以检测PLT的数量和形态。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所有采集的血液样本均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

1.3观察指标

(1)凝血指标情况: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的参考范围为11.0~13.0秒;活动度为75.0%~115.0%;INR为0.90~1.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范围通常在23.00~37.00秒,APTT缩短,可以见于DIC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纤维蛋白原正常值的参考范围通常为2-4g/L。凝血酶时间正常值的参考范围通常在14~21秒。D-二聚体正常值的参考范围一般为0~0.5mg/L。血小板计数正常值的参考范围通常在(100~300)×10^9/L之间。

1.4数据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述,两组均数计量值采用t值检验, P <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展开对比研究可得,研究组PT、APTT、FIB、TT、DD与对照组相比较可见明显升高,PLT与对照组相比较可见明显降低,P值均<0.05,见表1。

3 讨论

血液肿瘤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其特点在于骨髓及髓外造血器官的正常细胞恶化成为大量的肿瘤细胞。这些肿瘤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至全身的能力,是一种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它们会破坏正常的造血功能,导致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的出现。此外,这些肿瘤细胞还可能侵犯并破坏其他器官,如肝脏、脾脏和肺部等,从而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2]。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进而降低生活质量。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包括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而较早对患者展开治疗能避免患者疾病恶化,提升治疗疗效。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血液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相关指标可作为疾病判定标准之一,但尚未深入探讨[3]。

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又称为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在本次研究中,纳入血液肿瘤患者的研究组PT、APTT、FIB、TT、DD与对照组相比较可见明显升高,PLT与对照组相比较可见明显降低,P值均<0.05。剖析其中原因可明晰:PT是一个关键的实验室指标,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效率,其准确性反映了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功能状态。在血液肿瘤的背景下,PT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可作为评估疾病进程的辅助手段。这是因为血液肿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常常侵犯并破坏骨髓及其他造血器官,进而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凝血因子的合成,一旦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便会相应延长,这是血液肿瘤患者常见的凝血异常表现。同时血液肿瘤还可能引发凝血系统的全面紊乱,影响血液凝固的整体过程。这种紊乱可能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或缩短,具体取决于凝血系统受影响的环节及其程度。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关键的大分子糖蛋白,其合成与分泌主要由肝脏细胞负责,且在所有凝血因子中,其含量占据显著优势。在凝血级联反应中,纤维蛋白原在活化的凝血酶作用下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这一转化对于血液凝固至关重要,并且肿瘤细胞还可能通过某种机制诱导肝细胞合成并释放更多的纤维蛋白原[4]。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依赖其凝血机制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凝血系统紊乱时,凝血酶时间可能延长,原因包括凝血因子缺陷、药物干扰及血液疾病如肿瘤。肿瘤细胞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影响凝血过程,并可能损害肝脏功能,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进一步延长凝血酶时间。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凝血功能障碍导致高凝高黏状态[5]。因此,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虽然肿瘤的发生可能伴随D-二聚体数值的升高,但单纯的D-二聚体升高并不能直接证明肿瘤的存在因而应当结合其它指标综合评判[6]。血小板计数在血液肿瘤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有效性主要源自血小板与肿瘤性疾病间的紧密联系。当血小板计数超过特定阈值,例如400×10^9/L或更高时,可能预示着潜在的肿瘤性疾病风险。这一现象部分归因于某些特定的肿瘤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它们均有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的增加[7-8]。但除了肿瘤性疾病,还存在多种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增多,包括但不限于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性贫血、严重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应激状态、药物治疗以及脾切除术等。因此,尽管血小板计数可以用于血液肿瘤风险的初步评估,但在做出最终诊断时,仍需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和诊断手段进行综合考量。

综上所述,临床常见血液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均可见不同程度改变,通过对各项凝血指标的检测可进一步了解血液肿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便于及时展开针对性治疗,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成效,获得良好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余增才,吕道俊,陈梓蕾等.Beagle犬血液标本在不同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影响[C]//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 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中心;2023:2-2.

[2]覃海邵. 枸橼酸钠抗凝治疗对重症血液净化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J].临床合理用药, 2023,16(09):27-30.

[3]周翔.丁苯酞软胶囊、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比较[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12):21-22+30.

[4]李华,雷鑫,王瑛.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2,33(24):3144-3147.

[5]陈静,王艾红,魏晓旭等.血液肿瘤患者呼吸道感染预防及管理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09):1320-1324.

[6]许倩文,薛磊,汪敏等.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所致凝血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1,23(03):364-370.

[7]朱理平,王永志,潘宝龙等.应用中国2017版CDSS诊断49例血液肿瘤DIC与恶性实体肿瘤DIC的差异分析[J].云南医药,2020,41(05):478-482.

[8]林小兰,张筠,李丽红等.血栓弹力图指导血液肿瘤患者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