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助推科学幼小衔接

作者

周丽萍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幼儿园

引言:

该课程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通过绘画、建构、角色扮演、实地探访等多元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小学的“模样”:他们用黏土搭建“小学校园”,用画笔描绘“心中的课堂”,在模拟升旗仪式中体验集体归属感,在采访哥哥姐姐时倾听“小学生活”的真实声音。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学习品质悄然生长——他们因自主选择而专注,因合作探究而坚韧,因表达分享而自信,因问题解决而智慧。

一、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助推科学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一)学习品质是儿童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

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专注力、坚持性、问题解决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未来学业成就与社会适应的“底层能力”。在“我心中的小学”课程中,幼儿通过自主设计“小学校园平面图”、模拟“课堂提问互动”、用积木搭建“小学教室”等活动,展现出强烈的学习内驱力:

二、科学幼小衔接需以“学习品质”为桥梁

传统幼小衔接常陷入“小学化”误区,导致儿童入学后出现“三年级效应”(即前期靠超前学习取得优势,后期因缺乏学习品质而动力不足)。“我心中的小学”课程通过以下方式,以学习品质为纽带实现科学衔接:课程摒弃“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模式,改为“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例如,幼儿通过采访小学生、参观小学后,自主总结“小学生的一天”,这一过程培养了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

(三)家园校协同是培育学习品质的“生态保障”

学习品质的养成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形成合力。在“我心中的小学”课程中:通过“家长工作坊”分享儿童学习品质的观察方法,例如,指导家长用视频记录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只关注“学到了什么”;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小学课堂真实需求”。例如,一名小学教师提出“小学生需要快速整理书包”,幼儿园据此设计“书包整理大赛”,将规则意识融入游戏。

二、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助推科学幼小衔接的实践策略

(一)以“问题驱动”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品质

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小学的“未知领域”,通过观察、提问、实验、验证等过程解决问题。例如,在“我心中的小学”课程中,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可以做什么?”幼儿通过多途径展开探究——采访小学生了解课间活动、观看课间视频观察真实场景、设计课间计划表模拟体验。一名幼儿在观察中发现“课间接水需要排队”,进一步思考:“如果很多人同时接水,时间会浪费,怎么办?”他提出“设置多个饮水点”的建议,并与同伴讨论可行性。教师鼓励幼儿用绘画或模型展示方案,甚至模拟“课间饮水高峰”场景进行验证。

(二)以“任务挑战”促进深度学习,锤炼坚持与专注品质

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搭建小学模型、模拟课堂活动),要求幼儿持续投入,并在任务中设置“困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试错、反思、调整完成目标。在“搭建理想小学”活动中,幼儿需用积木和废旧材料构建“多功能教室”。幼儿A 发现“屋顶总是倒塌”,尝试用不同形状积木加固,最终发现“三角形结构更稳定”;幼儿B 负责“设计门窗”,因比例失调导致“门关不上”,他反复测量后,创新性地用“身体测量法”(如用脚步丈量门窗尺寸)解决问题。任务中,教师提供“错误案例库”(如倾斜的楼梯、不牢固的墙体),鼓励幼儿分析失败原因。例如,一名幼儿因急于求成跳过“画设计图”步骤,导致模型多次返工,最终领悟“规划”的重要性。

(三)以“合作共创”构建社会情感,强化沟通与协作品质

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如编排小学情景剧、制作班级公约),促进幼儿分工协作,并引导幼儿在冲突中学会倾听、表达、妥协,形成团队共识。在“设计小学规则”活动中,幼儿分组讨论并投票选出“班级十大规则”。小组C 因“是否允许带零食”产生分歧,一名幼儿提出“带健康零食”,另一名幼儿反对“零食会分散注意力”,最终通过“轮流陈述观点—投票表决—记录少数意见”达成共识。小组D 则将规则编成儿歌,用舞蹈动作辅助记忆,展现了创意协作。教师设计“冲突解决工具卡”(如“倾听对方”“提出替代方案”),帮助幼儿在争执时理性表达。例如,当两名幼儿因“谁当班长”争执时,他们使用工具卡协商出“轮流担任班长”的方案。

(四)以“多元评价”支持个性成长,增强自我反思品质

采用“过程性评价”(如成长档案袋、学习故事)记录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轨迹,鼓励幼儿参与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形成反思闭环。在“我心中的小学”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习品质分享会”。幼儿展示“我的成长地图”(如从“不敢提问”到“主动采访小学生”的照片对比),并用绘画或符号记录进步。幼儿 E 分享:“我以前搭积木总是放弃,现在能坚持完成小学图书馆模型,因为我想到了‘分步骤’的方法。”教师引导幼儿用“星星图”评价自己(如“我学会了提问得3 颗星”“我坚持完成任务得4 颗星”),并鼓励同伴补充评价。例如,幼儿 F 评价同伴:“你虽然画得慢,但画得很好,我学你画得更仔细了。”这种评价方式让幼儿从“被评价者”转变为“反思者”,部分幼儿甚至主动提出改进计划(如“下次我要更快地完成设计图”)。最终, 95% 的幼儿能清晰说出自己的学习优势与改进方向,学习品质中“自我调节能力”与“元认知”显著增强。

结语: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培养幼儿适应未来学习的底层能力(如好奇心、坚持性、合作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储备。在“我心中的小学”课程中,幼儿通过“设计课间十分钟”“搭建小学模型”等活动,主动探究、试错反思、协作共创,其学习品质的提升(如问题意识、抗挫力、社会交往能力)远比“认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更关键。

参考文献:

[1] 周安玲 . 儿童本位视角下多主体协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2):150-152.

[2] 杨静 . 四维联动,促幼小衔接走向“双向衔接”[J]. 基础教育课程 ,2025,(0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