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作业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张欣洪
重庆市南川区书院中学校
引言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思维发展的基石。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压缩作业总量以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需通过高质量作业设计实现“减量增质”。传统作业模式以重复抄写、机械训练为主,导致学生陷入“高耗低效”的学习困境。这种“时间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现象,暴露出传统作业设计的深层矛盾,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割裂语文与生活联系、弱化思维训练功能。
一、多元作业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作业以机械抄写、重复训练为主,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多元作业形式通过引入情境化、游戏化元素,如设计“诗词剧本杀”“名著角色扮演”等任务,将语文知识融入趣味挑战。学生在完成“为《水浒传》人物设计朋友圈文案”时,需深度理解人物性格与情节逻辑,这种主动探究的过程不仅加深了文本理解,更让作业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调研显示,采用多元作业的班级中,超七成学生表示“期待完成语文作业”,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二)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多元作业突破单一思维训练模式,通过跨学科融合、开放性任务等设计,推动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跃迁。例如,在“比较《故乡》与《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故乡意象’”作业中,学生需运用比较分析、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学理论展开论述。合作探究类作业如“组建小组完成《骆驼祥子》主题辩论赛”,则通过观点碰撞与逻辑交锋,培养辩证思维与表达能力。这种多维度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析- 综合- 评价- 创造”的深层认知结构。
(三)强化实践应用,构建生活联结
多元作业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通过实践性任务帮助学生建立“知识 - 能力 - 素养”的转化通道。设计“为社区设计传统文化宣传方案”的作业时,学生需调研居民需求、整合语文知识、优化表达方式,最终完成兼具文化性与实用性的方案。生活实践类作业如“记录家庭一周对话并分析语言特点”,则引导学生用语文视角观察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多元作业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单元整合设计,构建知识网络
以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为例,教师可突破单篇课文的孤立教学,设计“校园新闻周”项目式作业,将《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课文知识转化为真实任务。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新闻采访、消息写作、通讯撰写、新闻评论等系列任务,最终制作校园新闻报纸。例如,小组在报道校运会时,分工协作:有的负责采访百米冠军,记录其训练细节与夺冠感受;有的通过观察比赛现场,撰写《百米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消息稿,突出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有的深入挖掘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完成《从训练到夺冠: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人物通讯,展现拼搏精神;最后,小组集体讨论撰写《体育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评论,分析运动会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反复运用新闻结构、语言风格等知识,同时整合采访素材、筛选关键信息、协调团队分工。
(二)跨学科融合,拓展认知边界
在《黄河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黄河文化探究”跨学科作业,将语文学习与音乐、历史、地理等学科深度融合。学生需完成三项任务:一是网络搜索《黄河大合唱》音频,分析音乐节奏与诗歌情感的关联,理解艺术形式对文学主题的强化作用;二是结合历史教材,梳理黄河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地位,探究诗歌中“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比喻的历史依据;三是绘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意图,标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并撰写《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建议书,思考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例如,学生在对比《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与地理课本中黄河改道史料后发现,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既塑造了华北平原,也引发了频繁的灾荒,但中华民族依然在此繁衍生息。
(三)分层动态设计,满足个性需求
针对学生语文基础差异,教师可采用“基础 + 拓展 + 挑战”三级作业模式。以《背影》教学为例,基础层要求摘抄文中细节描写句子并分析情感;拓展层需结合自身经历,以“难忘的背影”为题创作短文;挑战层则布置跨学科任务:查阅1925 年社会背景资料,撰写《从〈背影看时代亲情观变迁》研究报告。某基础薄弱学生通过反复修改细节描写分析,逐渐掌握文本解读方法;而学有余力者通过挑战任务,将文学分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
(四)生活实践联动,强化应用能力
教师可设计“语文 + 生活”实践作业,如“传统节日文化探源”项目。学生需完成三项任务:一是走访社区老人,记录本地中秋习俗;二是制作节日主题手抄报,融合诗词、绘画与书法元素;三是撰写《传统习俗的现代传承》倡议书。例如,小组在调研中发现本地中秋有“偷月亮菜”习俗,通过查阅地方志了解其寓意,最终设计出“线上云赏月+ 线下民俗体验”的传承方案。这种作业将语文学习嵌入真实生活场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
结语
多元作业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革新,更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度践行。当作业从机械重复的“任务”转变为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问题解决者与文化传承者。通过单元整合设计,学生得以在真实情境中串联知识碎片,构建起系统化的语文思维网络;跨学科融合的作业任务,则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科边界的枷锁,让学生在语言与艺术、历史、地理的交织中,触摸到语文的多元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美迪 .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J]. 科教文汇 ,2025,(14):167-170.
[2] 周雪梅 .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J]. 科教导刊 ,2025,(18):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