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域下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双维提升路径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孙静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昆明池学校 710000

引言

在“家校协同育人”成为教育共识的背景下,家长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更关乎学生身心发展与学校教育成效。然而,当前家长群体普遍面临教育焦虑、亲子沟通困境、角色压力等心理问题,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家校协同碎片化、干预方式单一等局限。

1 家校协同视域下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1.1 家庭教育场域:支持系统薄弱(1)自我认知偏差引发的教育焦虑

许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业成绩、社会竞争能力等同于教育成功,过度放大自身在子女成长中的责任,陷入“唯分数论”的认知误区。例如,部分家长因孩子一次考试失利便怀疑自身教育能力,产生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家长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甚至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2)亲子互动模式的非对称性

传统家庭教育中,“权威式”“控制式”互动模式仍占主导,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与独立人格,将自身未实现的期望强加于孩子。此类互动模式易引发亲子冲突,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反抗时,常出现困惑、愤怒或挫败感,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情绪调节能力。

1.2 家校协同场域:干预机制失衡

(1)协同目标的功利化倾向

当前家校合作常聚焦于学生学业管理、行为规范等具体事务,而对家长心理健康的关注停留在表面。例如,部分学校家长会仅通报学生成绩,缺乏对家长心理需求的调研与引导,导致家校协同沦为“教育任务布置会”,难以真正触及家长的内心诉求。

(2)干预内容的理论化与实践脱节

现有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多以专家讲座、理论培训为主,内容偏重心理学概念灌输,缺乏贴近家长生活的实践指导。例如,家长虽了解“积极倾听”的重要性,但在面对孩子叛逆行为时,仍不知如何具体应用,导致理论与实践割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双维提升路径的实践建构

2.1 家庭维度:构建“认知—互动—支持”三位一体的内部支持系统

(1)认知重构:打破教育焦虑的思维枷锁

1. 开展“成长型教育观”系列引导

通过家庭自主学习与家校共读活动,帮助家长理解“教育是生命成长的陪伴而非塑造”,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例如,学校可推荐《正面管教》《解码青春期》等书籍,引导家长反思“成功”的多元定义,建立以孩子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2. 建立“家长心理自助清单”

梳理家长常见的认知误区(如“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我的情绪不影响孩子”等),通过案例解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家长识别非理性思维,学会用“证据思维”替代“灾难化想象”。例如,当家长因孩子作业拖沓而愤怒时,可引导其客观分析“孩子拖沓的具体原因”(如注意力不足、任务难度大等),而非直接归因于“孩子不努力”。

(2)互动优化:创建平等共生的亲子关系

1. 推行“家庭情感对话机制”

鼓励家长每日预留 10-15 分钟“无目的交流时间”,放下手机、专注倾听孩子的分享,避免过早介入评价或指导。学校可通过发放“家庭对话记录卡”,引导家长记录对话中的感受与反思,逐步掌握“共情

式沟通”技巧——如用“你觉得这件事让你很委屈对吗?”替代“这有什么好哭的”,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也让家长在互动中学会控制情绪、理解孩子的视角。

2. 设计“家庭角色互换体验”活动

组织家长与孩子模拟日常教育场景(如家长扮演“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扮演“家长”监督学习),通过角色互换,让家长亲身感受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压力与需求,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例如,家长在体验“写作业被不断催促”后,往往能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急躁对孩子专注力的负面影响,进而调整互动方式。

2.2 家校协同维度:构建“需求导向—分层干预—长效联动”的协同干预机制

(1)需求导向:精准定位家长心理痛点

1. 建立“家长心理健康动态调研”机制

学校每学期通过匿名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调研家长的主要心理困扰(如教育焦虑、夫妻育儿分歧、职业与家庭平衡等),形成“家长心理需求图谱”。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小学低年级家长更关注“孩子习惯养成”带来的焦虑,而高中家长则侧重“升学压力与亲子关系恶化”的困扰,据此制定差异化的干预方案。

2. 设立“家长心理树洞”沟通渠道

在学校公众号、班级群开设匿名留言板块,家长可随时倾诉心理困惑,由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或经过培训的家长志愿者定期回复,提供情感支持与初步建议。对于共性问题,可整理成“家长心理问答集”,通过家校共育平台推送,让家长感受到自身需求被看见、被重视。

(2)分层干预:构建阶梯式教育支持体系

1. 基础层:全员普及性心理教育

通过“家校共育大讲堂”“家长必修课”等形式,面向全体家长开展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内容涵盖家长情绪管理、亲子沟通基本技巧、家庭教育中的自我关怀等。例如,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如何与焦虑共处——家长心理韧性建设”专题讲座,帮助家长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础心理调节方法。

2. 提高层:小组针对性干预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组建专题干预小组(如“高焦虑家长小组”“亲子冲突干预小组”),由心理教师或校外专业机构带领,通过 8-10 次封闭式团体辅导,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正念训练等技术,帮助家长深度觉察自身问题,学习具体的应对策略。例如,在“亲子冲突干预小组”中,通过情景模拟演练,让家长学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的沟通流程。

结语

家校协同视域下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双维路径,通过激活家庭内生动力与强化家校专业协同,实现家长心理成长与育人能力双提升。未来需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干预、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长效评估,让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协同育人全过程,为学生成长筑牢“家庭—学校”心理防护网,推动家校协同从“事务合作”迈向“心灵共振”。

参考文献

[1] 李坦 .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11):128-131.

[2] 赵金娜 .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