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育人课堂的构建

作者

何珍凤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第一初级中学 433126

引言: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课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价值培育场域,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此目标的核心阵地。审视大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不难发现其首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知是价值认同的前置条件,行是德性养成的最终体现。但受学生认知发展与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促成从知到行的深度转化并不容易;并且“ 高效育人” 绝不等同于“ 高效灌输”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权威性的说教去代替学生的内在反思,也不能用孤立的知识点去割裂德性养成的整体性,从而导致育人流于形式。故教师必须创新课堂范式,将知识学习升华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过程,真正为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大思政视野统领育人全局

教师需要站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同鲜活的时代脉搏进行深度融合,在这种全局观的指引下,育人目标也将被重新定义为塑造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应服务于这一核心宗旨。例如,教师可将“ 天宫课堂” 直播引入九年级“ 科技自立自强” 的教学,并通过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设问—“ 透过舷窗,我们除了看到蔚蓝的地球,更应看见什么?” 来启动学生的深层思考,从而将他们的视线从表面的国家荣耀引向背后大国博弈的暗流与科技封锁的严峻现实。继而,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探究“ 神舟”飞船心脏——控制器芯片的国产化历程中,将课本上“ 创新驱动发展” 的战略论断与这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进行深度链接,让抽象概念在具体案例中获得生命与温度,这种由宏大叙事激发的内在驱动力,恰是大思政育人的精髓所在。

二、以多学科联动贯通育人路径

构建高效育人课堂的关键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一张知识与价值相互交织的育人网络,因而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整合意识,主动发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全部学习时空中。例如,面对“ 建设美丽中国” 的议题,教师应设计一个以“ 黄河生态治理”为核心的跨学科项目,其第一步是利用地理课的知识,指导学生分析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与现状,让问题以一种可视化的、数据化的方式被精准锁定;紧接着,历史课的研习便有了根基,学生们在追溯黄河“ 三年两决口”的千年苦难史中,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今日生态治理的民族情感与时代分量;之后教师则可以结合语文课要求学生为黄河撰写一篇“ 体检报告” ,用文学的笔触将地理的数据与历史的沉重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文字,促使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相互激荡。所有这些铺垫最终都将汇流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学生们在提交那份融合了地理勘探、历史反思与文学表达的综合性治理方案时,他们所构建的已不仅是对《环境保护法》的认知,更是一种根植于多维知识体系之上的、立体而坚实的生态文明观。

三、以全场景协同构建育人生态

高效的育人工作必然要求教育场域从封闭的课堂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营造一个家校社协同联动的完整育人生态,而教师也需善于将社会发展中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可供探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对法律精神的认同。例如,教师在讲授“ 维护秩序靠规则” 时,不妨从校门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入手,将“ 解决方案” 的探寻权完全交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必须走出校门,将家庭访谈与社区观察作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唯一途径,这就迫使其学习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开放的真实世界。当学生们带着混杂着居民抱怨、交警建议与自身观察的粗糙数据返回课堂时,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归类与提炼,并且在最关键的时刻,邀请社区规划师或交通协管员走进课堂进行现场“ 会诊” ,让学生的朴素想法与专业知识发生碰撞,从而催生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雏形。这一整套从发现问题到社会调研再到引智入校的操作闭环,其育人价值早已超越了知识本身,这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领悟到,真正的公民意识与法治精神并非源于书本的教导,而是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协同努力中被孕育和铸就的。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以大思政视野统领育人全局,能够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深度融合,进而在全场景协同中实现育人生态的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范式作用下,学生也能对抽象的道德准则与法律规范产生具身体验式的深刻认同,知识的内化过程由此变得生动而高效。最终,课堂的育人效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实践成果也深刻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余娟.大思政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育人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 课程导学,2025,(09):54-57.

[2]王伟虹.初中道德与法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策略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3.DOI:10.27037/d.cnki.ggxsc.2023.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