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稳定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王晓玲
通榆县开通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200
一、气候变化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稳定性的影响
(一)水源水量减少与不稳定
干旱导致水源枯竭:在吉林省的白城地区,存在着这样一种气候特征显著的情况,那便是夏季呈现出“ 十年九旱” 的状况,并且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之下,这种状况愈发地突出起来。由于持续不断的干旱,使得降雨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现象,进而导致农村依赖的各式各样的水源地,都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冲击。就比如说当地农村经常使用的河流、溪沟之类的地表水资源,在干旱持续不断地作用之下,慢慢地开始干涸,从而丧失掉了其供水的功能。而地下水位,因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补给的缘故,也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许多的水井,其出水量出现了大幅缩减的情形,甚至有一些水井彻底枯竭。
以白城地区的某一个村庄为例来说,这个村庄一直以来都是依靠着一口自挖的水井,来保障村民日常的供水,在以往的时候,这口水井是能够满足村民们生活用水需求的。可是在最近三年夏季干旱的这段期间,这口水井的出水量大幅度地减少,以至于部分村民家中频繁地出现长时间断水的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的干旱季节当中,白城地区存在着不少的村庄,它们都面临着与之类似的水源枯竭的问题,这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程度的困扰。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变化让白城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变得更加不均衡。夏季本应是降水相对集中的时段,但如今雨季的降水往往过于集中,短时间内的大量降雨容易引发洪水。洪水不仅会直接冲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设施,如输水管道、泵站等,还会破坏水源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导致水源水质变差。而到了旱季,降水则十分稀少,甚至出现长时间无雨的情况,使得水源水量严重不足,难以保障供水的稳定性。
(二)水质恶化
人为水质超标分布于人体健康:饮用污染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严重,除了导致常见的水相关疾病外,饮用重金属、亚硝酸盐、有机物污染的水还会导致癌症。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等地,如云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份;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中南地区,如北京、广东、河北、山东等省。
气温升高利于微生物繁殖:全球气温升高,水源水温上升,有益于微生物繁殖,一些原本在低温环境下被抑制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水温合适时大量繁殖,致使水源水质变差。水温上升还可能促使藻类过度繁殖,引发水华,既影响水质口感,又可能产生藻毒素,危及人体健康。
(三)供水设施受损
在虽总体以干旱为主但气候变化致使极端降雨事件时有现身的白城地区,因突发性洪水对农村供水设施构成的严重威胁。当洪水如猛兽般过境时,那湍急得仿佛具有无穷破坏力的水流,会将铺设于地表的供水管道无情冲垮,还会把泵房电机等对供水系统而言极其关键的设备浸泡并损毁,甚至连露天蓄水池那本应起到阻挡作用的挡墙也会被冲塌,进而令整个供水系统陷入难以运转的瘫痪状态。
而白城地区那寒冷又漫长的冬季,极端低温天气频繁地出现,无疑给供水管道带来了异常严峻的考验。从每年的 11 月一直延续到次年 3 月,气温常常会降至零下 20 摄氏度以下,那些裸露于外或埋深达不到相应标准的供水管道,极易由于内部水体结冰膨胀从而发生破裂,就连部分管道接口处也会因冻融循环的作用出现松动且渗漏,这便是冰冻灾害损坏管道的状况。
二、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稳定性的策略
(一)优化水源选择与保护
多水源联合调配:针对那具有夏季干旱频繁出现且水源处于不稳定状态等特点的白城地区而言,多水源联合供水体系的构建被需要。此体系应基于对本地现有像小型水库与塘坝这类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充分利用之上,跨区域水源调配工程要被推进,以使周边丰水区域的水源能够被引入到缺水村屯当中。与此同时,一批有着调蓄功能的中小型水利设施重点建设应进行,这些设施在雨季时对雨水及过境径流予以储存,而在旱季之时便作为补充水源,从而使供水保障的灵活性得以提升。例如,白城周边过境河流资源可被整合,借助引水渠与蓄水闸的修建,把汛期多余的水量引入新建的蓄水工程之内,进而将夏季干旱时供水所面临的压力进行缓解。
加强水源地保护:划出严苛的水源地保护区域,制订有关法规,严禁在保护区域内执行污染水源的举措,杜绝向水源中倒入垃圾,排放污水,滥用农药化肥之类的破坏行为。加强对水源地周围环境的监督和整治,定时清除水源地周边的垃圾杂物,防止污染物流入水源之中。像生态环境部门就把广西全部的“ 千吨万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全纳入监测范围之中,定时开展监测工作,保证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二)提升供水设施抗灾能力
强化设施建设标准:在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时候,提升供水设施的创建标准,保证其可以抵御洪水,冰冻之类的自然灾害,供水管道用耐低温,强度高的材料,泵房,蓄水池之类的设施建造在地势较高,不容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还要增强其结构强度。
定期维护与应急抢修:形成定时的供水设施守护制度,针对供水管道,机器等实施平常检查和维护保养,尽早察觉,妥善处理可能存在的毛病,组建起专门的应急抢修队,配齐必需的抢修装备和资源。当供水设施遭遇灾祸毁坏的时候,可以立即投入抢修,缩减停水的时间,在丰都县,就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候来说,太平坝乡,都督乡,水务集团这些单位,召集起 72 个抢险人员,划分成7 个应急抢险组,巡查到113 公里供水管网,立即修理损坏的设施,让民众的饮水恢复正常。
(三)加强水质监测与处理
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供水水质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站点、增加监测频次等,水利部门之外,卫生健康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也要协同联动起来,共同做好农村供水水质的监测。卫生健康部门制定有关的标准对农村供水工程进行在线监测,水利部门以水文水质监测平台为基础,对水文水质情况实施水质的监督性监测。比如,广西水利部门检测水样 1000 多份,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可以全面掌握农村的供水水质状况。
优化水质处理工艺:根据各个地区的水源水质特点来挑选适合的水质处理工艺。对于受污染不严重的水来源可以采用一般的水处理工艺如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对于污染比较重的水来源还可以增加水生物降解和膜滤等深度处理工艺,加强水厂运作管理,保证水厂的消毒设备正常运转和消毒剂的添加量合理,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四)建立应急供水机制
制定应急预案: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完善农村供水应急预案。明确干旱、洪涝、冰冻等灾害发生后的应急供水措施。如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凿井取水、应急调水、拉水送水等。比如柳州市柳江区制定供水保障应急预案,各镇、村、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单独制定应急预案,出现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村民用水安全。
开展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农村供水应急演练,提升相关部门及人员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反应能力和协作配合水平。通过演练来检查应急预案是否可行,找出问题并加以修改完善,也要加强对农村居民应急供水知识的宣传,提升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及其自我保护意识。
三、结论
气候变化给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稳定造成的冲击是全方位且严峻的,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通过改良水源选择与保护,改善供水设施抗灾性能,加大水质监测与处理力度,创建应急供水机制等一系列应对策略的执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稳定,让农村居民持续享有安全,稳定的饮用水,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给予稳固的水利支持。在未来,要持续关注气候变化走向,不断改进并更新应对办法,以应对愈发复杂的气候变化局势。
参考文献
[1]罗庆,李洪兴,魏海春,等.气候变化下饮水安全及其健康影响因素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03):88-92.
[2] 冉 文 松 . 农 村 饮 水 安 全 工 程 建 设 管 理 策 略 研 究 [J]. 低 碳 世界,2025,15(06):106-108.
[3]吴晓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25,15(0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