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育人方式的转变与优化

作者

吴佳倩

江苏省扬州市 仪征市 仪征市红旗幼儿园 211400

引言

五育融合指的是融合育人、五育并举,具体为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培养,目的是落实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1]。然而,传统育人方式存在目标单一、课程割裂等问题,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育人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分析育人方式转变的内涵与困境,探索有效的优化路径,为幼儿园教师育人实践提供指导。

一、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内涵

(一)育人目标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德育融入日常,塑造幼儿良好品德;智育通过趣味活动激发探索欲,培养观察力、思维力;体育依幼儿年龄设计多样运动,增强体质与运动能力;美育借艺术体验提升审美感知与创造力;劳育从生活自理入手,培育劳动意识与习惯,构建全方位育人目标体系。

(二)育人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综合发展引导者

在德育中,教师成为情感共鸣的引导者,借故事、互动培养幼儿同理心与道德判断;智育时,化身探究活动的支持者,鼓励幼儿大胆质疑、主动探索;体育课程里,作为健康运动的促进者,指导幼儿掌握动作技巧、养成运动习惯;美育环节,是创意灵感的激发者,启发幼儿独特表达;劳育过程,担当实践陪伴者,引导幼儿在劳动中成长,全方位助力幼儿综合发展。

(三)育人路径从分科教学转向跨领域整合育人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我爱我的家” 主题,在讲述家庭故事时渗透德育,认识家庭成员职业关联智育,模拟家务劳动融入劳育,亲子绘画装饰“ 家” 体现美育,组织家庭运动游戏涵盖体育。打破学科界限,以幼儿生活经验为纽带,设计连贯、系统的跨领域活动,让幼儿在自然情境中实现五育融合发展 。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困境

(一)育人理念滞后与目标认知模糊

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将五育简单等同于五门独立课程,未能把握“ 以德育为魂、智育为基、体育为体、美育为情、劳育为用” 的融合内核。在实践中,仍以知识技能训练为重点,过度关注幼儿识字量、算术正确率,忽视品德习惯养成与情感体验,导致育人目标偏离幼儿全面发展需求,未能形成五育相互渗透、协同促进的教育认知体系。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不足

课程内容常呈现“ 拼盘式” 组合,将德育故事、数学游戏、绘画活动简单堆砌,缺乏逻辑关联与目标统整。在实施过程中,对五育融合的时机与方式把握不足,户外活动仅侧重体育技能训练,未融入劳育的工具使用规范或美育的自然观察引导,导致课程育人效果碎片化,无法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

(三)评价体系与育人目标脱节

现行评价体系仍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聚焦幼儿技能掌握程度,通过绘画作品评分、儿歌背诵考核衡量教育成效,缺乏对幼儿品德发展、劳动习惯、审美体验等维度的过程性记录。教师评价机制也未将五育融合实施效果纳入核心指标,仍以“ 教学成果展示” “ 技能竞赛成绩” 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导致教师缺乏推进育人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评价导向与五育融合目标严重脱节。

(四)家园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家长是幼儿最亲密的人,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港湾。在“ 五育” 融合的背景下开展管理工作时,教师能够发现,许多家长的教育思想较为落后,只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缺乏对幼儿品德素养、劳动意识的关注,使得幼儿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 五育” 融合的理念也难以真正落地[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仍以“ 学业反馈” 为核心,缺乏对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系统传导,未建立家园共育的目标共识与方法衔接。家庭育人中德育的简单说教、劳育的替代包办等现象普遍,难以形成家园协同的五育融合育人合力。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育人方式优化的路径

(一)更新育人理念与目标体系

建立系统化的理念更新机制,组织教师参与五育融合专题培训,深入学习《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育融合的核心要义,明确幼儿阶段五育的具体内涵与实施梯度。开发园本化的“ 五育融合目标指引” ,将德育细化为礼貌交往、责任意识等具体行为指标,智育分解为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等发展维度,体育设定动作技能、体质健康等阶段目标,美育涵盖审美感知、创意表达等培养方向,劳育包括生活自理、劳动习惯等养成要求。通过案例研讨与分组研讨,引导教师将五育融合目标转化为日常教育行为,在制定班级计划、设计活动方案时,同步考量五育目标的融合点与达成路径,避免目标割裂或片面侧重。

(二)提升课程整合与实施能力

幼儿园主题课程活动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需要园方注重引领、指导和管理,以加强和完善课程的顶层设计,保证各项主题课程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3]。以季节变化、传统节日等幼儿熟悉的主题为载体,系统设计跨领域活动。“ 春天的探索” 主题中,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劳育的观察照料能力,结合天气记录发展智育的数学认知与科学探究,借助诗歌朗诵渗透德育的情感体验,开展户外踏青融入体育的动作发展,利用自然物创作实现美育的审美表达。建立园本课程资源库,收集整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五育融合活动方案、教具制作指南及家园延伸活动建议,为教师提供实操参考。开展“ 课程整合工作坊” ,组织教师共同分析幼儿生活经验与兴趣点,提炼五育融合的核心要素,通过集体备课、模拟授课、课后反思等环节,提升教师对活动目标、内容、方法的整合设计能力,确保课程实施中五育要素自然融合、相互促进。

(三)构建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

幼儿发展评价采用“ 成长档案袋” 形式,收集幼儿在品德行为、探究活动、运动表现、艺术创作、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观察记录、作品照片、视频片段等,动态反映五育发展轨迹;教师教学评价增加“ 五育融合实施效果” 指标,关注活动中五育目标的达成度、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及发展的均衡性,通过同行评议、家长反馈、自我反思等多元渠道进行综合评估。设立“ 五育融合育人创新奖” ,对在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家园协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资源支持,将评价结果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挂钩,形成“ 评价—反馈—改进” 的良性循环机制,激发教师优化育人方式的内在动力。

(四)强化家园协同育人体系

通过家长学校开设“ 五育融合育儿课堂” ,系统讲解幼儿阶段五育的发展重点与科学方法,帮助家长扭转“ 重知识轻素养” 的观念。编制《家园五育共育手册》,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家庭育人建议:在德育方面,引导家长通过亲子阅读、生活情境培养幼儿同理心与规则意识;智育环节,鼓励家长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如观察昆虫、尝试简单实验;体育层面,设计家庭运动游戏,增强幼儿体质与协调能力;美育过程,引导家长带幼儿接触自然、参与艺术体验;劳育部分,指导家长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定期组织“ 五育融合亲子活动” ,“ 家庭劳动技能赛” “ 自然美育创作展” 等,促进家长在实践中理解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形成家园目标一致、方法互补的育人共同体,共同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结语

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育人方式的转变与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理念、课程、评价、家园协同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完善机制等措施,可推动幼儿园教师育人方式向全面发展导向转变,助力幼儿健康成长。未来需持续深化相关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郁潇颖.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五育融合教育的渗透路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4):138-140.

[2] 王迎. “ 五育” 融合背景下的幼儿园管理策略[J]. 江西教育,2023,(19):92-93.

[3]金青莲.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主题课程实施策略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4,(1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