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编导创作的方法探索与实训应用

作者

符诗林

海南艺术职业学院 570100

引言: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编导专业正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因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入成为其创作教学的核心课题。但教师引领学生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绝非对民俗符号的简单复刻,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一种创造性的转化,然而学生完成这一转化的过程充满挑战。因为创作的真正生命力源于学生的自主体悟,教师若仅以现成的文化素材进行灌输,便会扼杀学生独特的艺术想象,导致其创作流于形式化。所以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克服认知局限,掌握从文化吸收到艺术生成的关键策略,而本文便由此对方法探索与实训应用展开论述。

一、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编导创作的方法探索

(一)神韵写意:精神内核的意象化凝练

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舞蹈编导创作的一个核心方法,在于引导学生超越对文化符号的浅层模仿,深入探寻并提炼其内在的精神气韵。为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特定地域的历史文脉与集体记忆进行深度挖掘,从纷繁复杂的民俗事象中剥离出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观念、审美追求或精神内核,进而通过高度概括与象征化的艺术手法,使其转化为舞蹈作品中统领全局的核心意象。

(二)形体重塑:动态元素的现代化转译

方法论的探讨必须落脚到形体语言的现代化转译,因为地域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根基经常体现在动作结构之中,所以教师也应在教学训练中引导学生对传统身体范式进行动态重构,使得地域文化元素借助新的运动语汇而有效地转译为符合当代舞蹈审美的创作方法。同时,为了保证创作训练符合现代舞台的表现需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建立结构层面的分析框架,引领学生从动作轨迹、身体律动、节奏组织等动态要素入手,使文化形体不再局限于过往模式,而在编码与解码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走向现代性,从而提升创作中的文化深度和表现张力。

二、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编导创作的实训应用

(一)聚焦学生感知力的田野采风课堂

构建沉浸式的田野采风课堂是激活学生舞蹈创作原始感知力的关键环节,因为在田野采风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多元的感知通道被充分打开,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不再是符号化的认知,而是转化为具有个体温度的身体记忆。例如,在儋州调声的采风教学中,教师首先可要求学生闭上双眼,这并非为了故作玄虚,而是要强制性地剥离视觉依赖,让听觉与触觉成为接收信息的主通道,进而使学生从浑然一体的“ 嗬嘿” 声场中辨析出领唱与和声的此起彼伏,从脚下土地传来的震动中感受那份齐心协力的集体脉搏。而当学生身体内部的感官系统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视觉的开启才显得意义非凡,此刻映入他们眼帘的也不再是表层的表演形式,而是先前听觉与触觉体验的具象化验证,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与一个个强劲有力的动作便直接与学生内心建立的情感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勾连。最终,这种由外向内、由浅入深的感知路径,也使得学生能够超越对舞蹈动作的简单模仿,真正从文化根源上把握其精神气韵,为自身后续的创作注入有血有肉的灵魂。

(二)聚焦学生创造力的编创实践工坊

编创实践工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田野采风所获感性素材进行系统化与艺术化转化的实验场域,因此教师应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编创命题,促使学生围绕地域文化的核心意象展开深度探索,致力于将文化元素的融入从形式模仿引向意蕴表达的更高层面。例如,面对“ 红色娘子军” 这一宏大主题,教师切忌直接给予创作框架,反倒应设置一组极具张力的文化意象对立,如将代表革命刚毅的“ 钢枪” 与象征海岛柔韧的“ 椰树” 并置于学生面前,迫使他们直面这对矛盾体,主动思考其内在的关联性。由此,教学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一系列的引导性追问上:两者间的关系究竟是泾渭分明还是相生相伴,舞蹈语汇又该如何表现从“ 柔” 到“ 刚” 的质变,亦或是如何同时呈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进而激发学生跳出对红色题材的刻板印象,并主动去探索一种更具辩证意味和诗性美感的艺术表达。经由这样一番解构与重构的思辨历程,学生的创造力便不再是无源之水,其最终的编创成果都将因为蕴含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张力而显得意蕴深长,以便真正实现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艺术升华。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推动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舞蹈编导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以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还通过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引导着青年群体形成更开阔的艺术观与民族文化自觉,进而充分彰显了教育活动中知识传播与精神滋养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莫.地域文化补给:艺术院校课程资源统整研究[D].重庆市:西南大学,2016.

[2]闾佳.传统绘画题材的舞蹈艺术创作转化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3.DOI:10.27250/d.cnki.gnjyc.2023.0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