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作者

乌吉斯古楞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实验初级中学 单位邮编:028100

前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更加精细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注重细节、强调深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系到综合素养成长。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运用文本细读的作用

(一)强化学生阅读指导能力

教师通过文本细读,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困惑,进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文本细读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情感、写作手法等,这样的指导过程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并且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和评价文本,从而真正提升阅读指导的有效性[1]。基于文本细读的实践,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阅读任务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文本细读的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习惯,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信息的获取上。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文本细读则强调对文本的全面、深入、细致的理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激发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有效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将文本细读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实践文本细读的策略(一)教师挑选合适阅读内容

教师在挑选阅读内容时,应注重文本的多样性和适宜性。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阅读兴趣,选择那些既具有文学价值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所选文本应涵盖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其全面的文学素养。在挑选过程中,教师还需考虑文本的难度,确保所选文本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过于困难而失去信心[2]。

例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的诗歌和散文,如冰心的《小桔灯》、朱自清的《背影》等,这些作品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其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对于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逐渐引入一些情节复杂、思想深刻的小说和戏剧,如鲁迅的《故乡》、曹禺的《雷雨》节选等,这些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设定问题驱动深入分析

针对选定文本,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引导性的问题,以驱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以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围绕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价值。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阅读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件表现出来的?文本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写作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主题、人物性格和写作手法,从而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依靠阅读任务引导思考

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阅读任务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灵活调整任务的难度和复杂性,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中有所收获。这些任务可以是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探究文本中的象征意义、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态度等,旨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解读文本。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灵感激发[3]。

例如,在阅读《雷雨》节选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任务,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关系变化,探讨这种关系变化对剧情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或问题。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纠葛和社会背景,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挖掘能力。

(四)组织课后阅读强化素养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推荐一系列与课内阅读内容相关或具有挑战性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为了确保课后阅读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外读物相关的阅读任务或活动,如撰写读后感、参与线上读书会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进其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课后阅读的持续强化,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完成《故乡》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推荐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如《阿Q正传》或《孔乙己》,让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这些作品不仅与《故乡》在主题和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还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鲁迅小说中人物性格分析的短文,或者组织一次线上读书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组织课后阅读,教师不仅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机会。课后阅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拓宽其阅读视野,培养其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阅读这一环节,精心挑选课外读物,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翠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24,(15):89-92.

[2]杜英玉.文本细读在初中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24.

[3]金晶.基于语用学理论的初中语文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