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夏尔巴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与活态传承研究

作者

加央卓嘎

聂拉木县樟木镇便民服务中心 857000

位于中尼边境的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是夏尔巴族聚居的重要地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特征鲜明的少数民族群体,夏尔巴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历史记忆交织融合,构成了具有高度民族辨识度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夏尔巴歌舞,以节奏灵动、情感真挚著称,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也在节庆活动中发挥着凝聚族群、传递价值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变迁和青年群体文化趣味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压力,特别是在基层文化实践中,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构建适应时代的文化活动组织机制,成为文化工作中亟需回应的现实课题。在国家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的背景下,深入探究夏尔巴文化的在地实践与活态传承路径,既有助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也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生动样本。

一、夏尔巴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现状与实践基础

(一)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聂拉木县樟木镇,夏尔巴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歌舞、仪式性节庆和社区聚会等方式开展,活动组织呈现出“ 自发与引导并存” 的特征。村民小组、文化服务队、驻村干部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了“ 村级主办、群众参与、干部支持” 的活动格局[1]。每逢藏历新年、传统婚礼等重要时间节点,夏尔巴歌舞常被自然地融入庆典中,具有高度的群众自发性和文化沉浸感。在文化站等基层阵地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定期排练与演出机制逐渐建立,使得传统文化不再只是节日的符号,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基层文化政策的有效落地

近年来,国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夏尔巴聚居区的文化活动得到较为系统的组织保障。“ 一村一文化带头人” 工程、“ 非遗在基层” 项目和文艺惠民演出机制的持续推进,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文化专干与村级文艺骨干紧密协作,依托政策资金开展服饰、器乐、舞蹈等专项培训,让传统技艺得以更新与传播。以群众为核心、以传承为目标的基层文化组织体系,激发了夏尔巴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热情,为后续活态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夏尔巴文化活态传承的现实路径与创新实践

(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日常化传承机制

在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夏尔巴群众文化传承正逐渐走出传统的节庆依赖路径,向日常化、常态化方向延伸。歌舞作为夏尔巴文化的核心表达形式,不再仅限于仪式场合或特定节日,而是通过群众自发组织的小型演出、排练、集体活动等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基层文化专干在工作实践中注重“ 以文化人” 的理念,结合村民兴趣点和传统优势,设立固定的文艺活动时间表,让传承不再依赖“ 重大节日” ,而转化为“ 日常风景” [2]。

这一传承机制的活力在于群众真正参与其中。部分年长艺人主动担任教习导师,年轻人逐渐成为表演和组织的主力军。文化不仅得到了延续,也在代际传承中保持了生命力。这种“ 文化在生活中传” 的方式,既贴近群众生活,又顺应了非遗保护“ 活态性” 的核心精神,为夏尔巴文化注入了强有力的持续动力。

(二)以基层文化阵地为依托的系统支持体系

基层文化建设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支点。樟木镇持续完善文化活动室、广场、舞台等基础设施,借助政策扶持更新设备、保障经费,提升群众参与度。基层干部统筹组织、宣传等工作,推动活动有序开展,成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通过“ 非遗进校园” “ 夏尔巴歌舞进家庭” 等实践,实现文化与教育、家庭的融合,拓展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传承空间。

此外,樟木镇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也注重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根据《聂拉木县已完成实地调查文物点统计表》,镇域内包括樟木烈士公墓、友谊桥、立新寺遗址等在内的多个文物点已完成普查建档,为夏尔巴族历史文化的空间表达提供了物质依托。通过“ 非遗传承 + 文物活化” 的路径探索,部分文物点已逐步纳入文化活动路线或民族节庆节点,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载体,也强化了文化空间与身份记忆的联结。

(三)以新媒介介入为契机的表达方式拓展

活态传承不仅在于保留原貌,更需不断适应时代语境。樟木镇推动夏尔巴文化与数字媒介融合,借助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数字档案等方式记录和传播传统歌舞与生活习俗,使文化传播由本地走向公众。基层工作者通过音视频技术动态保存歌舞动作、服饰、场景,并在线展示,增强文化记忆的互动性与参与感。年轻人参与意愿增强,成为传承主力。媒介的融入不仅拓展了传播渠道,也更新了文化表达方式,使夏尔巴文化在数字环境中展现出更强的传播力与情感连接,实现了活态续存与广域延展。

三、夏尔巴群众文化传承中的实践难点与优化对策

(一)传承人才断层问题的缓解思路

在聂拉木县樟木镇的文化工作中,夏尔巴歌舞作为群众自豪的文化名片,虽有基础,但在青少年中传承乏力。为增强文化认同感,樟木中心小学在六一儿童节开展“ 夏尔巴文化进校园” 活动,内容涵盖歌舞展演、服饰展示和故事分享等。活动中,老人现场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形成“ 老人教、学生学、集体演” 的互动模式。学校还设立“ 文化学习角” ,利用假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歌舞教学,使传统文化以生动方式融入校园,激发青少年传承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二)文化与发展协同推进的机制构建

文化传承不仅是记忆延续,更是群众发展信心的重要来源[3]。在基层实践中发现,夏尔巴群众对本土文化具有深厚感情,但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源仍需路径支持。结合樟木镇的区位与旅游资源,探索“ 文旅融合+文化表演” 模式,推动夏尔巴歌舞与民宿体验、边贸文化展示等项目相结合,实现文化展示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文化活动融入社区建设、群众就业与乡村振兴中,不仅提升了文化可见度,也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归属感。以群众参与为核心,构建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的工作机制,是当前文化工作新的努力方向。

结语:夏尔巴群众文化作为高原边境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不仅关乎文化延续,更关系到民族身份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的培育。在基层治理不断完善和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推动夏尔巴文化实现从“ 保护性传承” 向“ 活态化发展” 转型,需持续依托基层力量,以组织机制、平台载体和多元参与形成传承合力。通过激发社区内部动力,增强文化自身更新能力,夏尔巴歌舞等传统形式将不断焕发时代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滋养。

参考文献:

[1] 黄 燕 . 打 造 群 文 品 牌 与 非 遗 活 态 传 承 [J]. 神 州 民 俗 ( 学 术版),2011,(04):59-61.

[2]赵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实践[J].新传奇,2025,(02):119-121.

[3]图力古尔.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J].内蒙古艺术,2018,(0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