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瑜伽教育育人价值研究
杨杭
云南民族大学 6500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慢性病高发、心理问题凸显、生活方式失衡等健康挑战日益严峻。为应对这一现实,国家提出“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二、“健康中国”战略与高校教育的关联
“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在于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以及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健康状况不仅关系个人成长,更影响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质量。高校教育作为连接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桥梁,理应成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点。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超越单纯的体能训练,逐步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方向延伸。
三、“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瑜伽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促进身体健康
高校学生普遍面临学业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久坐少动等问题,导致体态异常、免疫力下降、慢性疲劳等健康隐患频发。瑜伽通过一系列体式(Asana)练习,能够有效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柔韧性与平衡能力,纠正因长期伏案学习造成的脊柱侧弯、圆肩驼背等体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瑜伽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通过深长的腹式呼吸与特定的调息法(Pranayama),可显著提升心肺功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规律的瑜伽练习已被证实能够降低血压、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经期不适等。这种由内而外的健康促进机制,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运动习惯,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对身体的觉知与尊重,形成积极的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提供坚实的个体基础。
(二)改善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竞争、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多重挑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瑜伽教育在心理调适方面的价值尤为突出。其核心理念之一是“专注当下”(Mindfulness),通过冥想(Dhyana)与正念练习,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外界纷扰转向内在体验,有效缓解思维反刍与情绪波动。研究表明,持续的瑜伽练习能够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增加大脑中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的分泌,从而显著减轻焦虑与抑郁症状。此外,瑜伽课堂所营造的宁静、包容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情绪释放与心理修复的安全空间。在体式练习中,学生学会接纳身体的局限,培养耐心与自我同情,这种内在的平和感有助于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瑜伽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场心灵的疗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非药物、非侵入性的有效补充。
(三)塑造良好品格
瑜伽的育人价值不仅停留在身心层面,更深入至人格塑造与道德修养。传统瑜伽哲学强调“八支瑜伽”(Ashtanga Yoga),其中“持戒”(Yama)与“精进”(Niyama)分别涉及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制、纯净、知足、自律、研习等道德准则。在高校瑜伽教学中融入这些哲学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培养责任感、同理心与自律精神。例如,在双人或团体瑜伽练习中,学生需相互配合、信任与支持,这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与沟通能力。同时,瑜伽强调“向内观照”,鼓励学生超越外在评价,追求内在成长,这种价值观有助于抵御功利主义与浮躁风气的侵蚀,培育沉静、专注与坚韧的品格。通过长期的瑜伽实践,学生不仅获得身体的柔韧与力量,更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超越,形成稳定、积极的人格特质,为未来社会角色的胜任奠定坚实基础。
四、“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瑜伽教育育人路径
(一)明确目标导向,塑造身心素养
高校瑜伽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确立以提升学生身心综合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应超越单纯的技术传授,将身体健康、心理调适、人格发展与文化认知融为一体。具体而言,可制定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初级阶段侧重基础体式与呼吸法的掌握,培养学生对身体的感知;中级阶段引入冥想与正念训练,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高级阶段结合瑜伽哲学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动作完成度,更重视其身心状态的改善、自我觉察的提升与行为习惯的转变,确保育人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实践能力
为增强瑜伽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需打破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探索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采用“体验式学习”模式,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反思日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瑜伽理念的理解。例如,设计“压力管理”主题课程,结合呼吸练习与冥想,帮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焦虑的实用技巧。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瑜伽微课、虚拟现实(VR)冥想体验等,拓展学习时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瑜伽社团、工作坊与志愿服务,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与领导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营造课堂氛围,促进文化传承
瑜伽不仅是一种身体练习,更是东方智慧的结晶。高校瑜伽课堂应注重营造宁静、尊重、包容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通过讲述瑜伽历史、解读经典文献(如《瑜伽经》)、播放相关音乐与影像等方式,增强课程的文化深度。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探讨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如太极、气功)的异同,促进文化理解与创新。通过这种文化浸润式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到瑜伽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敬畏之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五、结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宏观背景下,高校瑜伽教育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它通过系统化的身体练习、心理调适与品格塑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回应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健康需求。其育人路径以目标导向为基础,以教学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传承为底蕴,构建了一个融身心修养、人格完善与文化认同于一体的教育生态。高校瑜伽教育不仅是体育课程的丰富与拓展,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陈方煜.高教学刊,2025(06)
[2]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优化路径[J]. 张雪;聂晶;李淑慧.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2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 罗素贞;周美玲.当代体育科技,2024(1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