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更新背景下既有市政道路微创改造与交通组织协同设计

作者

刘胜林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既有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其改造升级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不同于新建道路,既有道路改造需在保障现状交通通行、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干扰的前提下,实现功能提升与品质改善,传统“大拆大建”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

微创改造凭借“小范围开挖、短时间占道、低环境影响”的技术优势,成为既有道路改造的优选路径,但实践中常因改造方案与交通组织脱节,出现施工路段拥堵加剧、市民出行体验下降等问题。如何将微创改造的技术逻辑与交通组织的运行逻辑深度融合,通过协同设计实现“改造不添堵、功能再升级”,成为当前城市更新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既有市政道路微创改造与交通组织协同设计核心内涵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既有市政道路微创改造:以“最小干预”为原则,采用非开挖管道修复、薄层沥青罩面、局部结构补强等技术,在最小化空间占用与环境扰动的前提下,完成道路结构修复、功能完善与景观提升的改造方式。

2. 交通组织协同设计:围绕微创改造全周期,整合现状交通流量分析、临时通行路线规划、施工时段交通管控等内容,使改造施工与交通运行形成动态适配的设计过程。

(二)协同设计核心目标

协同设计并非单纯追求“改造”与“交通”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两者联动实现三重目标:一是低扰性,通过分区域、分时段施工与交通导改配合,将改造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至最低;二是高效性,借助交通流量数据优化施工时序,避免因交通拥堵导致的工期延误;三是适配性,改造后的道路功能需与区域交通需求精准匹配,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与服务水平。

二、既有市政道路微创改造与交通组织协同设计框架构建

(一)协同设计流程

1. 现状评估阶段:同步开展道路技术状况评估(路面破损率、地下管线分布等)与交通运行评估(高峰时段流量、路段饱和度、出行方式占比等),明确改造优先级与交通管控难点。

2. 方案协同设计阶段:基于评估结果,从技术与交通双维度制定方案——技术端确定微创改造范围与工艺(如仅对破损路段采用微创铣刨),交通端对应规划临时绕行路线、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确保两者空间不冲突、时序相匹配。

3. 动态实施阶段:建立施工与交通联动调度机制,当实际交通流量超出预期时,及时调整施工段落(如暂停核心路段施工、转至次干道作业),通过“交通预警-施工响应”实现动态协同。

4. 效果反馈阶段:改造完成后,同时评估道路技术指标(平整度、结构强度)与交通运行指标(通行速度、延误率),形成协同设计优化闭环。

(二)关键协同要点

1. 路线优化协同:优先选择“非核心车道先改造”模式,保留至少1-2 条通行车道,结合周边支路网规划临时微循环路线,避免主干路改造导致的区域交通瘫痪。

2. 施工时序协同:针对高峰时段(如早晚通勤),仅开展人行道、绿化带等非通行区域微创作业;在平峰或夜间(22:00-6:00)集中进行车道微创改造,缩短占道时间。

3. 空间分配协同:改造期间临时压缩车道宽度(保障最小通行宽度),增设临时隔离护栏与交通指引标识;改造完成后,根据交通流量数据优化车道功能(如增设非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三、工程案例分析——以某市老城区 XX 路改造项目为例

(一)项目背景

XX 路为老城区核心主干道,全长1.2km,承担区域70%的通勤流量,存在路面龟裂、地下管线老化、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等问题。项目要求在3 个月内完成改造,且需保障改造期间至少双向2 车道通行。

(二)协同设计实践

1. 现状评估:通过检测发现,仅 30%路段需进行基层微创补强,其余路段可采用薄层罩面技术;交通评估显示,早高峰(7:30-9:00)东向西流量达 2800pcu/h,路段饱和度超0.9。

2. 方案协同:技术端采用“分段微创”模式,将道路分为3 段,每段改造长度 400m;交通端规划“主干路保通+支路分流”路线,引导30%车流通过周边平行支路绕行,并在改造路段两端设置交通诱导屏实时发布路况。3. 实施协同:早高峰仅进行人行道微创铺装,平峰时段(9:30-17:00)开展非机动车道改造,夜间(23:00-5:00)集中进行机动车道微创补强与罩面施工,每日施工结束后恢复全部车道通行。

(三)实施效果

项目实际工期 2 个半月,较计划缩短 15% ;改造期间早高峰路段平均车速维持在 25km/h ,仅比改造前下降8% (传统改造模式通常下降30%以上);改造后道路通行能力提升 20% ,非机动车与行人事故率降至0,实现“改造低扰、功能升级”的预期目标。

结语: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既有市政道路改造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涉及“工程实施-交通运行-市民体验”的系统工程。微创改造与交通组织的协同设计,本质是通过“最小干预”理念与“动态适配”逻辑的结合,破解改造与通行的矛盾。本文构建的协同设计框架与实践要点,已在实际工程中验证其有效性,但在复杂路网(如多交叉口串联路段)、极端天气下的协同调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可结合智慧交通技术,通过实时流量监测与 AI 算法优化,实现协同设计的智能化、精细化,为城市更新提供更具韧性的道路改造方案。

参考文献

[1] 谢冰江. 市政道路工程雨水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管控与工程管理协同机制[J]. 中国住宅设施,2025,(08):173-175.

[2] 林 早 磊 . 市 政 道 路 工 程 沥 青 混 凝 土 施 工 监 理 管 控 问 题 与 实 践 [J]. 建 材 发 展 导向,2025,23(16):85-87.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702.

[3] 李蕊竹.倾斜摄影建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5,6(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