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青少年排球运动训练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
周鑫莉
成都体育学院 641418
一、引言
随着《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深入实施,校园排球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竞技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排球协会最新 的教练员培训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教练的资质要求与能力标准,为校园排球训练规范 政策依据。 然而, 前中学青少年排球训练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既存在训练理念滞后、专业师资匮乏等结构性问题,也面临设施不足、参与率低等操作性难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路径,对推动中学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落实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中学青少年排球训练的常见问题(一)教练专业资质不足且培训缺位
根据中国排球协会规定,中学排球教练需至少具备 D 级教练员资质,需完成不少于 56 学时的集中培训,掌握青少年基本技战术教学能力。但实际调查显示,多数中学排球教练未达到这一标准,尤其在非传统排球项目学校,教练多由其他体育教师兼任,缺乏系统的排球专项培训。瓦房店市 5 所高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仅 23% 的排球教练接受过专业排球培训,导致训练内容同质化严重,难以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同时,C 级及以上教练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在基层学校落实率不足 40%,制约了训练理念的更新迭代。
(二)训练方法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其体能训练需遵循 “可塑性强、适应性弱” 的生理特点。但当前中学排球训练普遍存在成人化倾向,过度强调技术动作标准化,忽视身体机能发展和兴趣培养。道客巴巴的研究指出,60% 以上的中学排球训练仍采用 “讲解 - 示范 - 重复” 的传统模式,缺乏对青少年协调性、灵敏性等基础素质的系统培养。郑州市部分中学的访谈显示, 75% 的学生认为训练内容枯燥,导致课后自主练习率不足 30% ,严重影响训练效果的持续性。
(三)场地设施不足制约训练开展
场地设施是排球训练的物质基础。调查显示,中学排球场地配置存在显著不均衡:瓦房店市重点高中仅拥有 2 块室外场地,而部分学校虽有 4 块场地,但多为水泥地面,不符合青少年运动安全标准。室内场地尤为匮乏,5 所学校中仅 2 所有室内训练馆,且未配备专业防护设施。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训练频次和质量,还增加了运动损伤风险,据统计,水泥场地训练导致的关节损伤发生率是专业木质场地的 3.2 倍。
(四)学训矛盾突出影响参与持续性
中学阶段学业压力与排球训练的冲突成为普遍问题。瓦房店市高中生问卷显示, 82% 的学生认为 “作业量大” 是影响参与排球训练的主要原因,而 70% 的教练反映队员出勤率随年级升高而明显下降。现有训练体系缺乏对学生升学需求的考量,未建立科学的学业与训练平衡机制,导致排球特长生培养出现 “初中热、高中冷”的断层现象,后备人才储备面临困境。
三、改进策略探讨
(一)构建专业化教练培养体系
落实中国排球协会分级培训制度,推动中学教练全员参与 D 级资质培训,重点掌握青少年选材、基础技战术教学等核心能力。借鉴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的经验,建立 “校协合作” 机制,聘请省级专业教练驻校指导,每周开展战术分析课和实操培训,将职业队训练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同时,建立教练继续教育培训档案,要求每两年完成不少于 56 学时的进阶学习,将培训成果与教学评价挂钩,提升教练专业发展动力。
(二)创新科学训练模式
基于青少年生理特点,构建 “体能 - 技术 - 兴趣” 三位一体训练框架。体能训练注重灵敏、协调等基础素质发展,采用游戏化练习方式提升参与兴趣;技术教学运用视频复盘、模拟对抗等手段,培养战术意识而非单纯技术模仿。引入智能训练设备,如郑州七中使用的智能发球机和运动数据分析系统,通过量化反馈提高训练精准度。合理安排训练时长,初中阶段控制在每周 3 次、每次 90 分钟以内,高中阶段可适当增加,但需避开学业高峰期。
(三)优化场地设施配置与安全保障
依据 “体教融合” 政策要求,将排球场地建设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确保每所中学至少拥有 2 块标准室外场地和 1 块室内训练馆。对现有水泥场地进行改造,铺设专业运动地胶,配备防撞栏、急救箱等安全设施,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推动场地资源共享,与当地体育场馆建立合作,解决学校训练空间不足问题。建立设施定期维护制度,由体育教师和专业人员共同负责场地安全检查,保障训练环境安全可靠。
(四)建立学赛练一体化机制
构建 “国家课程 + 校本课程 + 训练队 + 校园联赛” 的四级体系,实现排球运动全员参与与特长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校本课程中增设排球文化、裁判知识等内容,举办班级联赛、趣味排球活动,营造浓厚校园排球氛围。参考郑州七中 “升学与职业发展双通道” 模式,与高中、俱乐部建立合作,为排球特长生提供升学保障,解决学训矛盾。建立校级、区级、市级三级竞赛体系,保证学生每年至少参与 6 场正式比赛,通过以赛代练提升实战能力。
四、结论
中学青少年排球训练的提质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专业支撑和多方协同发力。从现状来看,教练资质参差不齐、训练方法缺乏科学性、训练设施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某省中学排球教练中持有专业资质证书的不足 40% ,部分教练仍采用传统 "以赛代练" 模式,导致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增加。针对这些痛点,可通过落实分级培训制度,为基层教练定制 "理论 + 实践" 进阶课程;创新 "体适能
项技术 + 战术思维" 三维训练模式,引入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优化训练方案;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场馆、器材跨校流动等策略逐步破解难题。以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为例,该校通过与省排球队共建 "双师型" 教练团队,开发分层训练课程体系,近三年不仅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 23% ,还为省队输送 5 名优秀苗子。这充分证明,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唯有精准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构建 "弹性训练 + 学业辅导" 的平衡机制,才能实现排球运动育人价值与竞技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展望未来,建议建立包含训练效果评估、运动员成长追踪、政策动态调整的三维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训练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施永健.青少年排球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J].体育风尚,2023,(11):53-55.
[2]景亮东.青少年排球训练中 ].新体育(下半月),2021,(8):82-86.
[3]邓之飞.青少年排球训 击与格斗,2022,(7):37-39.
[4]朱腾飞.探究青少年排球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