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张少君

静宁县新城小学 743400

前言

立德树人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素质、有担当的人。立德树人既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也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来展开,不仅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了学科教学内容的扩充,也为课程赋予了新的内涵,有效改变了以往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内容缺失的问题。

一、重视良好德育环境的建设

为了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内容的同时,应从多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其一,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例如,在“ 团团圆圆过中秋” 一课教学中,教师从教材出发,在指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去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历史资料等,在理解中秋节来源的同时,集中整理不同地区的中秋节文化习俗,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进而在经历调查、整理和分享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其二,利用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活动。比如,在“ 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教师可以列举出一系列不遵守规则而带来严重后果的实例,同时直观地向学生出示这样一则新闻:“ 某市区新开了一条小吃街,这条街道上不仅充斥着各种嘈杂声,而且密集的人流量和杂乱的摊铺严重影响了一些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有不少居民向街道要求取缔这条小吃街” ,然后鼓励学生从规则的角度入手,思考“ 小吃街边居民的烦恼是如何造成的,从中可以发现哪些与规则有关的问题,如果你是小吃街的管理人员,又该如何改变这一混乱的局面” ,进而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尊重社会和学校里的各种规则。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利用这些德育内容来强化学生的德育。为了让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上的引导教育职责。比如,在“ 健康看电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平时喜欢看的动画片进行教学,直观地出示一些案例,如“ 小花最近沉迷于动画片,每次一回家,她总是打开电视去看自己爱看的动画片,而她的父母因为对她的溺爱没有进行管束,导致她常常因为看电视的时间过长而没有时间完成作业” “ 小赵每天都看很长时间的电视,导致自己的视力有所下降” 等,利用这些案例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告诉学生电视要适度观看,以此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三、创设真实的德育情境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落实,教师逐渐认识到必须丰富学科教学内涵,从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入手,适时地为其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课堂学习过程变得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了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展开教学工作,以此更好地达到学科育人目标。针对个别学生无法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激趣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 干点家务活” 一课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课视频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呈现了一些案例,如“ 吃完饭后,小明主动帮助妈妈收拾餐具,主动洗碗” “ 小新上学时,随手将放在自家门口的垃圾丢到小区的垃圾桶内” “ 看见妈妈在收拾房间,小红自觉地帮助妈妈一起收拾” 等,这些微课视频能够从视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于做家务的好习惯。

四、组织必要的德育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记忆教材文字的学科,学生需要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和道德观念。但是,依旧有个别学生受自身思维的限制,认为自己只要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就会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正是在这种学习思维的影响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意识,很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阻碍了学科德育工作的进行。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增设德育实践环节,以更好地达到学科育人目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以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五、做好德育方面的反思评价

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要想提高学科德育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进而在反思中发现学科德育中的问题,在评价中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意义、有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进行德育方面的反思评价工作。另外,教师需要切实履行师德规范,明确自身在学科德育中的任务,进而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能够多一些投入和奉献。比如,将学生接受德育的情况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督促自己履行师德规范;鼓励班级学生对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的评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在反思与评价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六、结语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不仅为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而且深刻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在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强调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积累了经验。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了解班级学生德育的情况基础上,分别从“ 重视良好德育环境的建设” “ 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 创设真实的德育情境” “ 组织必要的德育实践” “ 做好德育方面的反思评价” 等维度开展教学工作,以更好地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效融合[J].好日子,2022(26):142-144.

[2]刘树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J].电脑校园,2020(6):1086-1087.

[3]吴宵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