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设计

作者

占秀妹

身份证号:35070219830224002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生态智慧,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然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传统村落面临着人口外流、建筑老化、产业衰退等问题,景观风貌遭到破坏,文化内涵逐渐流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开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设计研究,对于传承地域文化、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日本的 “ 造村运动” 、法国的 “ 农村复兴计划” 等,通过挖掘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学者们从文化遗产保护、景观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 ,但在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的系统性、创新性以及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景观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对传统村落景观的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提供了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发展方向。通过加大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投入,改善村落人居环境;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为传统村落景观活化注入经济动力;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传统村落景观的文化价值。

(二)传统村落景观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保护和活化传统村落景观,能够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三、传统村落景观面临的问题

(一)物质景观破坏严重

建筑老化与损毁: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大多年代久远,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修缮,许多建筑出现墙体开裂、屋顶坍塌等问题。同时,部分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对传统建筑进行随意改造,破坏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和结构。

基础设施落后:传统村落普遍存在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电力设施老化等问题,无法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也制约了村落的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过度的农业开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以及污水排放,导致传统村落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流污染、植被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非物质景观逐渐流失

传统文化传承断层:随着年轻人口外流,传统村落中掌握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的传承人逐渐减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村落功能衰退: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功能逐渐弱化,商业活动减少,公共空间闲置,村落活力不足。

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将传统村落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放在首位。对古建筑、历史街巷、自然景观等物质景观以及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景观进行全面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建设性破坏。

(二)活化创新原则

在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活化创新,赋予其新的功能和

内涵。通过功能置换、产业植入等方式,使传统村落景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不同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发展现状,制定个性化的保护与活化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突出村落特色,避免千村一面。

五、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策略

(一)物质景观保护与修复

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修缮方案。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持建筑的原真性和历史风貌。同时,建立古建筑保护档案,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

基础设施更新:完善传统村落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在更新过程中,注重与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避免破坏景观。

生态环境整治:加强对传统村落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治理河流污染,恢复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景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非物质景观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挖掘与传承: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档案。通过举办民俗活动、开设传统技艺培训班等方式,加强文化传承,培养传承人。

村落功能活化:对传统村落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优化,引入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利用闲置的建筑和空间,打造民宿、手工作坊、文化展示馆等,增加村落的经济活力和文化吸引力。

(三)景观活化设计方法

功能置换:将传统建筑的功能进行置换,如将废弃的祠堂改造为文化活动中心,将闲置的农房改造为民宿或特色商铺。通过功能置换,既保护了传统建筑,又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价值。

文化展示:利用景观小品、公共空间等载体,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如设置文化长廊、民俗雕塑、传统技艺展示区等,让游客和村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村落文化。

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营造具有特色的村落景观。如打造滨水景观带、田园风光区、山地景观区等,提升村落的景观品质。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景观保护原则和保护与活化策略,并通过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的理论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活化方法。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工作。同时,注重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活化的长效机制建设,确保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楚慧,冯悦,谢幸妤.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以广州市钱岗古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12):14-16.

[2]汪敏,王进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优化开发[J].现代 园艺,2024,47(18):99-101.DOI:10.14051/j.cnki.xdyy.2024.18.054.

[3]刁振超.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提升设计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24.DOI:10.27278/d.cnki.gsdqc.2024.00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