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董静霞
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东校区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明确要求,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死记概念、机械解题”的浅层学习模式已难以适应育人需求。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迁移应用与思维进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推动深度学习,既能帮助学生突破“物理抽象难学”的认知障碍,又能为其后续物理学习与科学素养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探索贴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中,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将“分析、评价、创造”列为高阶思维,为深度学习提供了理论框架;国内研究聚焦“学科深度学习”,在物理学科领域,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实验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关联,但针对初中阶段“具体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仍需深化。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问题诊断-策略构建-案例验证”为研究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深度学习与物理教学的关联理论)、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验证策略效果),形成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深度学习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关联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界定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主动探究、思维参与、知识联结,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本质理解、从单一应用到迁移创新”的学习过程。
(二)初中物理学科对深度学习的适配性
物理学科以“现象观察-实验验证-规律总结-应用拓展”为研究逻辑,与深度学习“主动建构、思维进阶”的特性高度契合:一方面,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如“电流”“能量”)需要学生通过“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化实现深度学习;另一方面,物理实验的探究性(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论推导”的深度学习载体。
三、当前初中生物理浅层学习的问题与成因
(一)学生学习层面的“浅层化”表现
1. 概念理解碎片化:仅记住物理公式(如“P=F/S”),但不理解“压强为何与受力面积有关”(如无法解释“钉子尖易扎进木板”的原理);
2. 实验参与形式化:实验中仅按“步骤操作”,不思考“为何控制变量”“数据异常如何分析”(如“探究欧姆定律”时,对“电压不变”的控制意义模糊);
3. 知识应用僵化:能解课本例题,但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如学了“密度”后,不会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石块体积)。
(二)教学实践层面的成因分析
1. 教学目标偏差:部分教师将“知识识记”作为核心目标,课堂聚焦“公式推导、习题讲解”,忽视“思维过程与探究能力”培养;
2. 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式”为主,缺乏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与活动;
3. 评价方式局限:以“纸笔测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未关注学生“实验探究中的思考、知识迁移中的尝试”等深度学习过程。
四、促进初中生物理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一)创设“生活化+挑战性”情境,激活深度学习动机
1. 从生活现象切入,联结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熟悉的场景设计情境,如讲“物态变化”时,用“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夏天冰棍冒‘白气’”等现象提问,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思考“这些现象是吸热还是放
热?”,避免概念学习的“抽象割裂”。
2. 设计挑战性问题,驱动思维参与:围绕教学重点设置“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如讲“电路故障分析”时,给出“闭合开关后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的情境,提问“可能是哪些元件出了问题?如何用试触法验证?”,倒逼学生调动“电路连接、电表作用”等知识主动分析。
(二)优化实验探究流程,引导深度学习过程
从“按步骤做”到“自主设计”:减少“指令性实验”,增加“探究性任务”,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不直接给出“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变量,而是让学生先猜想“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用“不同重量的砝码改变压力”“不同材质的桌面改变粗糙程度”),在“猜想-设计-验证”中理解实验本质。
(三)搭建“结构化”知识支架,推动深度学习内化
用“概念图”梳理知识关联:每单元结束后,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如“力学单元”中,将“力、压强、浮力、功”等概念用箭头连接,标注“压强是力的作用效果量化”“浮力是特殊的力”等关联,帮助学生跳出“孤立记概念”的误区,形成知识网络。
五、教学案例实践:以“压强”教学为例
(一)案例设计思路
以“突破压强概念本质理解与迁移应用”为目标,结合上述策略设计三环节教学:情境导入激活动机→实验探究建构概念→应用任务深化理解。
(二)具体实施过程
1. 情境导入:展示“骆驼在沙漠行走”与“人穿高跟鞋踩沙地”的对比图片,提问“骆驼体重远大于人,为何人踩沙地陷得更深?”,用生活矛盾现象激活学生思考;
2. 实验探究:让学生用“相同压力的小桌(桌面与桌腿朝下两种方式)压海绵”,观察海绵凹陷程度,自主总结“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再通过“改变砝码重量(变压力)”实验,最终建构“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的概念本质;
3. 应用任务:布置“设计‘不易陷进泥地的鞋子’”任务,要求学生说明“设计思路如何利用压强知识”,并展示设计草图,检验知识迁移能力。
(三)实践效果
课后问卷显示,85%的学生能准确解释“骆驼不陷沙”的原理(较传统教学提升 30% ),78%的学生能在设计任务中正确应用“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思路,表明策略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与迁移。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促进初中生物理深度学习,需以“激活思维、引导建构、保障过程”为核心:通过生活化与挑战性情境激发学习动机,通过优化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结构化支架与多元评价推动知识内化与反思,最终实现从“浅层记忆”到“深度理解与应用”的转变。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在部分课例中验证了策略效果,后续需结合“单元整体教学”(如“电与磁”单元)进一步完善策略体系;同时,可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如用虚拟实验平台拓展探究场景),为深度学习提供更多元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钟启泉.深度学习的核心素养导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9):50-61.
[3] 王磊.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物理教师,2021,4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