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朱玲玲
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 江苏南通 214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掐丝珐琅,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通过对掐丝珐琅工艺的介绍,分析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如何设计相关课程,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研究表明,将掐丝珐琅等传统工艺引入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劳动教育;传统文化;融合
0.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掐丝珐琅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融合了金属工艺和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致与深邃。通过将掐丝珐琅融入小学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这门技艺,更能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能力。
1.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一是缺乏有效地整合和使用教学资源;调查发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获取较为便利,资源类型极为丰富。然而,在课堂上,各类学习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在课堂上也没有进行积极的探究和突破。二是缺乏专门的师资力量。部分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部分小学还未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师资队伍。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从而造成了教师队伍的匮乏。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义认识不清,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对中华传统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艺术形态和历史渊源却不甚了解。三是教师的授课方式比较简单。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有目标地进行。
1.2课时数量不足
当下很多小学里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校方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严重匮乏。这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就是部分学校对相应的课程进行了较小的调整,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由于没有特定的教学目的,也没有任何的教学方案,也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规划,这就使得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只限于劳动课的内容,而其它的课程(如数学、科学等)则没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课堂上,小学生不能学习到传统文化,当然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文化含义,这对学生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不利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以掐丝珐琅工艺为例
2.1掐丝珐琅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学校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既可以继承中华的优良传统,又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掐丝珐琅课程设计中初步尝试EPIP教学模式。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实践为统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形成一个有效解决所有问题的系统。同时针对不学生段的学生设立符合其年龄发展特点的教学目标,开展学生活动,形成各学段相应的评价体系。掐丝珐琅课程的引入,为学生开展非遗劳动项目的制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专设掐丝珐琅教室,为该劳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场域上的支持。
2.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课程设计
在将掐丝珐琅与小学劳动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各阶段的学生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的。低年级学生以兴趣培养为主,通过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中年级学生则开始注重技能的提升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高年级学生则以文化理解为重点,在掌握基本工艺技能的基础上,融入创新设计,提升综合素养。在内容规划上,课程以掐丝珐琅为主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如无锡运河文化),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将传统工艺与地域文化一体化。课程设置上采取EPIP的方式,即以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四个维度为核心,通过实践和文化遗产的融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丰富的非遗文化。这种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适应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需要,而且还可以课程其变得更为系统、有趣,达到了劳动教育和文化遗产的双向融合。
(2)教学实施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程的核心策略。首先,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掐丝珐琅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工艺流程,使学生对我国传统的制作工艺有一定的认识,并进行动手操作。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劳动实习:低年级学生通过制作简单的掐丝图案,培养基础动手能力;中年级学生在掐丝工艺中融入绘画元素,制作小型工艺品,进一步提升操作能力与审美意识;高年级学生则独立完成设计创意复杂、制作工艺精细的作品,例如纪念品或装饰品,从中锻炼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分组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同时也可以在这种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出合作意识、责任感和交流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3)资源整合与支持
资源整合是掐丝珐琅劳动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校内外资源的有效结合能够为课程提供多元化支持。在校内资源方面,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例如依托无锡运河文化,将掐丝珐琅课程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劳动教育教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另外,发掘校园外的教育资源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将劳动课程与本校美术社团相结合,提供劳动实践场所。以学段为单位,结合学校运河文化特色,精心挑选适合该学段学生制作的掐丝劳动项目。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专用教室开展劳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工具的选用,掐丝对象的特征描述,绘画底稿,劳动手作等全部由孩子自己完成。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工艺之美、立意构思之美,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美育精神。
(4)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掐丝珐琅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一种动力。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全过程评估,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成绩进行重视,并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回馈,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自我完善和提高。此外,还根据各年级的学生,设计了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比如在低年段,就可以进行“手工编织的小高手”的选拔,以此来肯定他们在基本实践方面的表现;中学段评选“点蓝小能手”,重点关注学生对掐丝珐琅工艺的熟练掌握;高学段评选“非遗小传人”,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能力。另外,透过义卖活动、美术作品展览及日记书写等方式,让学生们展现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将自己的工作经历与父母及社区共享,以纪录学生们的成长与收获。这样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又可以将劳动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结束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劳动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寓教于劳的方式,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工匠精神和劳动习惯,同时激发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这一融合模式提升了其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推动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教研创新。在学校层面,这种实践探索既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也为劳动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方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玉珏.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N].大河美术报,2024-07-26(011).
[2]张迎雪.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小学劳动教育研究[J].教育观察,2024,13(18):15-17+55.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18.001.
[3]宋吉玲;尤宝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22(02).
[4]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J].中国文化与管理,2021(02).
[5]崔海亮;白梦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