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界融合启新程:解码乡村振兴的产业突围之道

作者

张琳琳 辛晓晖

莱阳市委党校 威海职业学院

国家领导人指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必须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沃土新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图景

(一)多点开花的融合实践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已形成“ 百花齐放” 的生动局面。从山东寿光的“ 蔬菜全产业链” 到浙江安吉的“ 白茶 + 文旅” 模式,从贵州的“ 三变改革” 到东北的“ 玉米深加工集群” ,不同区域依托特色资源探索出差异化融合路径,三产融合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二)发展特点与成效

1. 业态创新层出不穷:“ 农业 +′′ 重构产业新生态

在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 农业 +′′ 深度融合催生了多元创新业态。如田园综合体作为三产融合的典型代表,将农业生产、文化体验、休闲旅游有机整合。

2. 区域特色逐步显现:地理标志点亮乡村品牌

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大力培育“ 一县一业” “ 一村一品” 特色产业格局,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区域经济的“ 金字招牌” 。此外,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区域特色产业从单一产品向产业生态升级。

3. 增收效应持续释放:融合发展拓宽农民致富路

在收入结构上,除传统种养收益外,农民可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分红等方式获得多重收入。在就业带动方面,产业融合创造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产业融合成为农民增收的核心引擎。

二、潮涌暗礁——农村产业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一)战略机遇期的多重利好

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目前已形成“ 顶层设计+专项规划+配套措施” 政策矩阵。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保障产业融合用地;对农业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其竞争力;开展“ 万企兴万村” 行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2.消费升级创造需求:催生多元化市场空间

绿色有机农产品、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制菜市场呈爆发式增长,农业企业纷纷布局农村原料基地,带动农产品种植加工。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催生田园民宿、农事体验、研学旅行等新业态。银发经济、亲子消费等细分市场崛起,为乡村康养、亲子农场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数字技术赋能转型:重塑产业发展形态

数字技术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数字农业试点项目,智能温室、无人农场、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前行路上的荆棘与坎坷

1.要素瓶颈制约明显:资源配置失衡难题突出

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突出。人才短缺成为最大短板,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土地流转成本高、周期长,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2.融合层次有待提升: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精深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多以“ 原字号”形式出售,增值空间有限。品牌建设滞后,区域品牌多而不强。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内涵挖掘和产业链延伸,同质化竞争严重。

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缺失

企业与农户之间多为松散的订单收购关系,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民在产业链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风险共担机制缺失,影响产业持续发展。

4.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显著

东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中西部地区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发育不足,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破局之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路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破局之道,需从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利益共享、基础夯实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 优化规划布局:绘制融合发展“ 路线图”

建立四级规划体系,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红线,推动“ 多规合一” ,避免同质化竞争。

2. 加大政策扶持:构建全周期政策支持矩阵

每年划拨专项补贴,重点支持冷链物流、智慧农业等薄弱环节;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乡村旅游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用地保障上积极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

3. 创新金融服务:破解农村融资“ 最后一公里”

推广“ 农业供应链金融” ,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依托,为上下游农户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可试点“ 活体抵押贷款”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险种。同时可依托商品交易所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帮助企业和农户对冲价格风险。

(二)突出融合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 推进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

以“ 生产 + 加工+销售+服务” 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构建“ 产地预冷-冷链运输-终端配送” 体系。积极培育“ 村播基地”和农产品直播品牌。

2. 强化科技支撑:激活产业升级“ 新引擎”

积极建设“ 产学研用” 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播种管理采收机械化作业,应用生物技术培育高产抗病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给予转化补贴,努力提升农业科技转化率。

3. 培育经营主体:壮大产业发展“ 主力军”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给予农业企业税收优惠和用地倾斜。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广“ 联合社” 模式,提升组织化程度。实施“ 新农人培育工程” ,积极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利益联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 创新联结模式:构建风险共担长效机制

推广“ 龙头企业+合作社 + 农户” “ 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模式;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发展“ 土地银行” ,闲置土地存入银行统一流转经营,确保土地收益稳定。

2. 拓展增收渠道:激活农民要素价值

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等入股经营主体。开发“ 乡村工匠” “ 非遗传承人” 等特色岗位。鼓励村集体以资源、资金入股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3.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参与能力

实施“ 农民技能提升行动” ,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种植养殖、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等课程,通过“ 线上+线下” 模式培训农民。设立“ 新农人创业孵化基地” ,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技术指导和小额贷款。

(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乡村振兴“ 大动脉”

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加快5G 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 5G 全覆盖。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降低农产品损耗率。

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乡村发展“ 软环境”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心,保障农村儿童接受优质教育。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3. 强化品牌建设:擦亮乡村产业“ 金名片”

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推动品牌营销创新,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鼓励“ 老字号” 品牌开设海外旗舰店,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 三农” 难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要素集聚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奋力书写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张琳琳 女 本科 中国共产党莱阳市委员会党校高级讲师辛晓晖 男 工程硕士 副教授 264210

[社科项目]2025 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