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作 + 红色文化”策略在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作者

赵惊涛 刘玉红

沈阳大学 110180

传媒从业人员要有坚定的政治意识。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德育资源纳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接受红色历史和英雄榜样的熏陶教育,用红色文化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重塑学生的价值信念

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新媒体专业从业者,将红色文化作为重要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对重塑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价值引领,抵制网络不良传播影响非常必要,能够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行业把好人才质量关。

二、创作导向是红色文化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融点”

(一)创作导向促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升红色文化学习的效度

创作导向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编导综合实践类课程作为主战场,主要有《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宣传片创作》、《动画片创作》、《广告创作》、创作比赛等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创作以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宣传片、微电影、动画片、广告片等创作,将原本显性的灌输式思政教育转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思政,更能触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促使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从而增加红色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保证课程思政的自然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多年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作类课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参加未来设计师全国数字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比赛,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近百个。

(二)创作导向促进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发展,凸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特色

创作导向符合当代大学生爱实践、重技能的学情特点,加强创作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创作导向的另一个战场是集中实践类课程,以笔者承担的专业实习3-1 课程实施的课程思政探索为例,我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项专业实习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辽宁六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实践,学生们打卡学习强国App 和优秀公众号学习经验,前往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新中国工业奠基地、抗美援朝出征地、雷锋精神发祥地重要场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调研,创建了6 个红色公众号,策划推出了近100 篇系列红色推文,创作了红色短视频6 个。实习项目为学生构建了由课堂链(理论学习)到校园链(创作实践)再到社会链(根据社会需求创作)的三级进阶学习模式,在实践中提高了新媒体宣传的技能,厚植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也强化了学生的精品意识、工匠精神、原创精神等职业素养。

(三)创作导向强化专业教学产出能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让红色文化进入 Z 世代的视野,被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实现代代传承需要适合当下传播语境下的鲜活的作品来成就。“创作+红色文化”策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产出意识、成果意识,激励他们以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传播为己任,主动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钻研创作方法、创新表达的形式和载体。作为年轻学子,他们更懂Z 世代的喜好和容易接受的风格,他们用网络原住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呼应时代的作品,更受同龄人的喜欢,更易引发用户共鸣。

三、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的策略“创作+红色文化”,创作是根本途径,红色文化是创作的灵感及思政的源泉,两者相加既是专业人才核心技能培养之要,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之基,可以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这是高校编导专业以创作为核心,加入红色文化创作项目,设计常态化、系统化、特色化的课程思政策略。

(一)发挥教师主力作用,建设课程思政队伍

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术”“思政”双带头人,成员由编导专任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等组成,全员重视红色文化入课程的工作。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对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方向进行把关,思政课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负责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设计,推动思政和学术双融合、双促进,形成全员育人氛围。

(二)把握课程建设主战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一要提升红色文化入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课程为核心,门门有思政、课课融入红色文化创作项目。编导采写类课程可以增加报道身边最美共产党人、采访青春先进榜样、报道校内外先进事迹等实训项目。创作类课程可以布置红色创作项目,促使学生主动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创新体裁和创新渠道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编、播、策、拍、剪、传的专业核心技能。二要设置循序渐进的创作项目。构建“课程(单类型创作项目)—综合实训(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毕业设计创作(精品力作创作)”梯队,创作体裁按“诗歌、散文、广告语等文案创作—新媒体图文创作—微电影、短视频、纪录片等视听作品创作—图文音视频全面得到训练的主旋律毕业设计创作”的顺序,从易到难地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三)加强红色文化入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 Z 世代网络资源探索媒介融合课程思政渠道,优秀App 如学习强国、门户网站等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建立线上线下互补、课内课外结合、现实与虚拟联结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二是注重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沈阳市辽宁六地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涌现无数的英雄楷模,这些都有待师生通过查阅文献、开展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深入挖掘创作,为城市宣传助力。

(四)“创作+红色文化”策略常态化,形成鲜明专业思政特色

一是将“创作+红色文化”策略作为专业立德树人模式进行常态化建设。要长期围绕赛事命题、公益命题精心设计创作项目与专业创作课程、毕 集中实践等课程对接,以创促学、以赛促教,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创作,不断积累原创精品力作, 化内容原创及创新传播特色。二是对接社会服务,拓展横向项目。长期坚持发掘区域文化资源,积累创作经验,深耕区域红色文化内容原创及创新传播,提升持续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能力,最终形成基于创作导向的“专业核心技能+文化浸润项目驱动”的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6).[2]澎湃新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课程思政纪实:守正创新,弦歌不辍[EB/OL].(2019-10-30)[2021-11-1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813292.

【基金项目】 2024 年混合式思政教学团队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课程思政团队》、2024 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作+红色文化”策略在专业实习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