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脚手架搭设常见问题及规范整改方法
龙太全
440921197110041618
引言
在建筑施工领域,脚手架作为重要的临时设施,广泛应用于砌筑、装饰、安装等多种工序中。其搭设质量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施工效率以及工程整体质量。然而,由于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工期紧张、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例如立杆基础不稳、连接扣件松动、杆件布置不符合规范、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等,这些问题一旦与高空作业、高荷载等因素叠加,极易导致重大事故。因此,深入分析建筑施工脚手架搭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结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法,不仅有助于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还能促进施工管理水平提升和施工技术的进步。本文将系统探讨脚手架搭设常见问题、形成原因及规范整改措施,以期为建筑施工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一、脚手架搭设常见问题分析
脚手架搭设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处理、杆件设置、连接稳定性及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首先,在基础处理环节,由于施工场地受限或准备不足,部分工程未能对立杆底部进行夯实和平整处理,也未铺设垫板或设置底座,导致立杆沉陷、倾斜,降低了架体整体稳定性。其次,在杆件设置方面,有的施工队为了节省材料或加快进度,减少了纵横向水平杆的数量,或在立杆间距、横杆步距上随意变更,导致结构受力不均,抗倾覆能力下降。第三,在连接稳定性方面,常见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存在连接扣件紧固力矩不足、扣件滑移或断裂的问题,这些缺陷不仅削弱了结构整体刚度,还增加了局部失稳的风险。此外,安全防护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常表现为未按规范设置安全网、脚手板铺设不严密或存在探头板、缺少防护栏杆等,这些不规范行为一旦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后果极为严重。
1.1 材料与构配件质量问题
材料不合格是脚手架安全事故的重要潜在诱因之一。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仍在使用锈蚀严重、壁厚减薄、变形明显的旧钢管,或选用未经任何检测与认证的扣件,这些构配件的承载力、连接性能与抗滑移能力已大幅降低,难以满足施工荷载和安全要求。同时,不少施工现场的脚手板使用了不具备防滑功能的木板或存在裂缝、变形、腐蚀的破损钢板,不仅影响作业稳定性,还显著增加了作业人员滑倒、坠落或发生物体打击事故的风险,埋下严重隐患。
1.2 搭设工艺与技术问题
在脚手架搭设过程中,一些施工队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未能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方案实施杆件布置与连接,出现漏设或错设剪刀撑、纵横向水平拉杆布置不合理、连墙件间距过大等情况,这些问题直接削弱了脚手架的整体刚度与稳定性。此外,部分项目为追求进度,在连墙件尚未全部安装、架体尚未形成稳固结构体系前便提前投入使用,使其在不稳定状态下承受施工荷载,极易在突遇强风、震动或集中荷载时发生局部或整体倒塌,造成严重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二、脚手架搭设的规范整改方法
针对上述常见问题,应采取系统的规范整改措施,确保脚手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整改应贯穿设计、施工、使用及拆除的全过程,既要在前期预防,也要在中期控制,更要在后期检验与改进。
2.1 基础与构配件整改
在搭设前,应对立杆基础进行夯实和平整处理,并根据地质条件设置垫板或底座,防止沉陷或倾斜。所有钢管和扣件必须经过质量检验,确保无裂纹、无变形、无严重锈蚀,扣件的紧固力矩应符合规范要求。脚手板应使用防滑性能良好的钢板或防腐木板,铺设平稳、严密,杜绝探头板现象。对于多雨潮湿地区,应在基础部位做好排水措施,避免立杆底部长期浸水。
2.2 结构布置与连接整改
在杆件布置方面,应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设置立杆间距、横杆步距、纵横向水平杆数量与位置,确保架体整体受力均匀。剪刀撑应连续设置至脚手架全高范围,形成有效的横向稳定体系。连墙件的布置应满足垂直和水平间距的规范要求,不得随意减少或拆除已安装的连墙件。在连接方面,应使用符合标准的扣件,并在搭设完成后进行全面的力矩复检,防止扣件松动或滑移。
2.3 安全防护与管理整改
在安全防护方面,应在脚手架外侧全封闭设置密目安全网,防止物体坠落伤人;作业层应设两道防护栏杆及踢脚板,防止人员坠落。施工管理中,应建立脚手架搭设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制度,由具备资质的工程师审核,并在搭设过程中配备专职安全员进行监督检查。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查脚手架的稳定性和防护措施完好性,遇有大风、大雨、大雪等极端天气应停止使用并加固防护。拆除脚手架时,应按自上而下、先外后内的顺序分步进行,严禁违规操作。
三、脚手架搭设全过程质量控制与技术提升
要实现脚手架搭设的规范化与安全化,需要从设计、施工、验收到使用的全周期进行质量控制。设计阶段应结合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特征和施工工艺要求,合理选择脚手架类型与搭设参数。施工阶段要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班组的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提高操作人员的规范化施工意识。验收阶段应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基础、杆件布置、连接紧固、安全防护等方面全部合格。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逐步引入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脚手架的荷载、倾斜度、风速等参数,实现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与此同时,还可利用 BIM 技术进行脚手架搭设的三维模拟,优化结构布置,提高施工的可视化管理水平。
四、结论
建筑施工脚手架搭设的规范化是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针对搭设中存在的基础不稳、材料不合格、结构布置不规范、安全防护不到位等问题,应采取严格的整改措施,从基础与构配件、结构布置与连接、安全防护与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搭设质量与安全性。未来,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加强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脚手架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向精细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以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施工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金弟.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第三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浙江展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24:31-32.DOI:10.26914/c.cnkihy.2024.044098.
[2]华建民.推动脚手架行业标准化保障建筑业安全生产——《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编制情况介绍[J].工程建设标准化,2024,(05):61-62.DOI:10.13924/j.cnki.cecs.2024.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