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技能实训案例设计

作者

田景新

蚌埠技师学院 蚌埠科技工程学校

【引言】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扎实基础是老师所需关注的重中之重,而基础技能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实训案例,既能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拓展和延伸,也能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巩固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对接。所以现阶段针对中职机电一体化基础技能教学工作,进行实训案例的全面改革和更新,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一、实训案例设计的背景与原则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具有极为广泛的运用,而且伴随着当前行业的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人才要做到基础操作规范性提升,设备调试能力提高,故障诊断能力优化。而通过对当前中职毕业生的实际走访调查,跟踪发现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能贴合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导致就业存在问题。而传统实训案例存在缺陷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是案例较为陈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不够丰富,与时代脱节。其次是实训案例与产业脱节,未能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三是训练目标模糊,难以清晰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评价反馈。

当前在为学生进行实训案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岗位导向原则,要充分加强对当前行业发展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机电一体化行业典型岗位为出发点进行实训案例的更新、优化、丰富,增加多元基础能力模块儿。其次,渐进性原则。案例难度需要逐步由简单过渡到困难,与现实相对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成长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最后,真实性原则,老师应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交流,尽可能从企业中寻找更加真实的实训载体案例,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任务中感知自己未来的工作。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技能实训案例的优化设计

1.引进基础操作案例

在对中职阶段学生进行实训案例引进时,需全面贯彻落实层次性、递进性原则,要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在实训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分析和思考,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首先老师可以为学生引进基础操作层案例。

举例而言,老师可以引进“ 轴承与轴的拆装及测量实训” 目标是让学生更加精准的掌握扳手、百分表、游标卡尺的规范使用,并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相关材料的拆装,整体操作较为简单,学生个人就可完成,但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更加精准的操作方式和方法,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准备阶段、拆装阶段、测量阶段进行细致化的研究和分析。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从工具使用规范性、拆装流程合理性、测量数据准确性、实际报告完整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以此来让学生在单一基础知识训练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知识消化吸收能力的提升。

2.引进模块组合型案例

模块组合型案例需要学生综合性地运用各类知识,这一类案例的复杂程度相对较高,需要逐步为学生引进,同时需要充分考量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身心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再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实践。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举例而言,老师可以为学生引进《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接线》案例,学生需要理解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按照电路图规范完成控制电路的接线,通过万用表检测当前电路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经历识图、接线、检测、运行等多个阶段,需学生综合性地运用自己所学习的各类知识。而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为学生进行安全规范相关知识的引进,让学生能够在综合性案例的完成中获得更多元化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进其中,引导学生学会和他人配合,共同完成案例,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质量。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中职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改进革新的背景下,老师要大力加强对以往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思路的改进和革新,尤其需要在中职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讲解和教学时,引进更多元化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分析案例、研究案例、思考案例中获得全面成长和发展,为后续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融入社会,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亚文. “ 产学研训赛” 融通模式下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策略[J]. 新教育, 2025, (17): 94-96.

[2]刘倩. 基于机电一体化的中职电工实训课程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 54 (04): 252-254.